前瞻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35期

12月15日-12月28日

12月16日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2月16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将是中国政府总理在过去30年来首次访问贝尔格莱德。今年9月,在塞尔维亚总理亚历山大·武契奇访华期间,李克强曾表示,中方希望将中国、塞尔维亚、匈牙利共同建设的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铁路打造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样板工程。

12月17日 金正日逝世三周年

朝鲜将于12月17日在全国各地举办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三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国政府将不会派代表团参加朝鲜此次举行的活动。此外,朝鲜现任领导人金正恩将正式结束三年的守孝期。专家称,随着守孝期的结束,金正恩可能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作出新的决定。

12月18日 普京电视访谈直播

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12月18日接受电视直播采访,进一步阐释其在2014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战略构想。尽管面临油价下跌、卢布贬值和西方制裁等重重困难,在普京12月4日发表的2014年度国情咨文中,西方媒体和观察家仍然嗅出了“极富挑衅的味道”。

12月28日 克罗地亚总统选举

克罗地亚将于12月28日举行总统大选,得到左翼政党支持的现任总统约西波维奇争取连任,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外交和欧洲一体化部前部长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她得到右翼政党的支持。

媒体视线

国际油价暴跌有利有弊

从6月末到12月初,原油价格下跌了38%。《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油价剧烈下跌非常相似,此次价格速降也是因为产油国产量大幅增加导致全球石油市场供大于求。

全球产量的显著增加主要来自于非常规石油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发展。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世界能源展望》显示,到202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液供应可能从2013年的5050万桶/日增至5610万桶/日。这将让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从58%提高至60%。预计这一增长中有64%都来自北美,而支撑北美产量增长的是美国的非常规石油(所谓的“致密油”)以及加拿大的油砂。

美国石油产量在过去四年增长了400万桶/日。汇丰的数据显示,美国产量今年有望增长140万桶/日。利比亚的产量也在复苏。

最后,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经济的意外疲弱估计导致今年的全球需求下降50万桶/日。为了维持油价,欧佩克需要减产大约100万桶/日。但欧佩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沙特阿拉伯,拒绝这么做。这引发了最近的油价下跌。

如果国际油价果真开始了新一轮长期结构性下跌,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首先,油价下跌40美元代表着生产者每年向消费者转移约1.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球GDP的2%;其次,能源价格下跌将降低业已很低的总体通胀水平,加固通缩的预期;第三,能源价格下跌将提升能源密集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它会削减石油生产商的利润和资本支出;第四,油价下跌将把石油净出口国的收入再分配至石油净进口国,那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石油出口国,例如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将会坐立难安,它们的汇率将进一步承受直接的下行压力;最后, 油价下跌还有可能让各经济体的碳密集度升高、能效下降。

"据称中国的新一轮牛市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