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不对称的战争

2014-04-29 00:00:00郝一生
财经 2014年19期

甲午惨败,过去整整120年了。

甲午战争输给日本,成了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块深深的伤疤,虽然岁月流逝,至今依然会隐隐作痛。这不仅是因为那场战争铸定了中国百年积弱的命运,更因在中国人心里,总是觉得本来也许可以不至输掉那场战争?惋惜和悔恨一直折磨着中国人的心。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和日本都还没有开埠通商的年代,中国的人均GDP还略强于日本,这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应当是日本的10倍。

1894年的甲午陆战,大清动员陆军63万(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8位,日本是第16位;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居世界前三),是17万参战日军的3.7倍;“北洋水师”至少在各项数据上略优于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定远号”当时被称为亚洲最强战舰……

如果当时去问任何一个旁观者:中日一旦开战,哪一方会获胜?他们多数会倾向于中国。

莫名其妙的一边倒战事

1894年9月17日,宣战后的中日海军在黄海遭遇,北洋旗舰“定远号”首先开炮后,戏剧性悲剧发生了,随着30.5厘米口径巨炮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不仅没有击中敌舰,反而震塌了自己的“飞桥”,英国教练当场昏迷、舰队提督(总司令)丁汝昌腰部严重摔伤。

平壤战前,清军因恐慌发生了自相射击事件,20死88伤,进攻取消。平壤交火从早上8点打到下午4点40分即告结束,清军一溃千里,一路逃到鸭绿江边300公里间没发生任何抵抗;鸭绿江江防之役,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不到三天近3万清军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此后的“金旅之战”不到一个月旅顺口陷落,其中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逃逸,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镇守旅顺口的道台龚照,尚未见到日军的影子,就率先携家眷逃往芝罘。下属兵士公然打开银库掠夺官银;旅顺口附近到处可见丢弃的、记有“兵”、“勇”字样的清兵军服),清军逃跑速度之快、丢弃武器械重之多,史上罕见。

日军第二军2.5万人,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行动三天后李鸿章就获得了情报,但在整整14天中,日军没有受到任何攻击。此后,日军进攻海军要塞旅顺口的战斗,仅一天即告结束;再后,日军攻占“威海卫”也只用了三天、整个金州旅顺战役中日军仅战死40人、伤241人。

在朝鲜的“成欢”、“平壤”及清国鸭绿江的“九连城”战斗中,清军丢弃的大量军粮和炮械,足够1.5万清兵一个月的口粮,这让出现军需补给困难的日军山县第一军,如获至宝。而失去食粮的清军,却在朝鲜境内疯狂抢掠。

军队素质差异

中国将军的“自刎”、日本武士的“剖腹”、英国贵族的“决斗”,这些本来都是贵族和职业军人的必修,各国间并无巨大差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600万英国军人中,死亡率为12.5%、其中有30%是贵族子弟,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高达45%)。

当年满族“八旗子弟”能够杀入关内、推翻明朝、打遍大江南北,靠的也是骁勇善战、摧枯拉朽、视死如归。

长期的和平环境,让清朝贵族已经彻底颓废。到了晚清,执掌着清军指挥权的八旗子弟,大多堕落为养尊处优、吃喝玩乐、贪生怕死之辈。朝廷派往各地与洋人作战的满族将军,绝大部分是既不懂军事战略,又极度贪生怕死的没落贵族子弟,他们不是临阵脱逃,就是畏敌不前。甲午陆战前,许多军官早就身着“兵”、“民”两套服装,见势不妙脱掉军装、露出百姓服装随时逃跑。

甲午海战失利后,丁汝昌为了不将战舰留给敌人,命令停泊在威海的各舰沉船。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将领们因为惧怕日本人报复,居然没有一条军舰服从命令,把军舰全部留给了日军。最后,水师官兵甚至为要求投降而集体造反。

更荒唐的是,威海岸炮阵地在战前无心备战和御敌,军官们热心拿炮台官兵的粪便做生意,弄得炮台成了一大粪场,臭气熏天,方圆数里无人愿意靠近。

相反,日本武士原本就是职业军人,并在明治维新后处于半失业状态。一旦明治政府组建国家军队后应征入伍,他们便如鱼得水、视死如归。对武士而言,“一族全部战死”,是这个家族的荣幸,也是武士家族最好的归宿。

混杂的武器装备

从日本缴获的清军武器弹药统计可见,清军装备混乱状况十分严重。清军自己也承认:炮则有格林、阿姆斯脱郎、克虏伯、田鸡炮、开花炮等种,枪则有新旧毛瑟、林明敦并中国自制之快利枪,……弹药或误,则与枪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松或紧,皆不适于用,则有器与无器等。临阵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军内配备之马梯尼枪弹丸有四五种规格之多,制造局内尚存20年前旧弹丸80万粒,毛瑟枪弹丸66万粒,不合膛或失效弹丸高达70%以上。

中日双方在甲午战争前,都千方百计从西方购买各式武器、枪炮、军舰、弹药和装备。而日本在兵器的自主研发方面步伐更快。

日本政府设置兵部省,采用法国式军制改编军队,扶植军校体制,严格接受西方军事训练。把自古传承的尚武精神与近代国军意识相融合起来,实现了适合现代战争的军队国家化、专业化。

日本改造了以旧藩阀为不同轴心的武士“门客”体制,组建“国家军队”,规定根据“四民平等原则”,日本男性公民不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都有为国服兵役的义务。日清甲午战争中,日本皇室也与国民无异,适合兵役条件的皇室成员多人入伍参战。

军人体格差异

日本军人在人种上并不比中国军人优越。但明治维新26年后,随着人均收入和军队给养的改善,军队士兵的伙食、营养、医疗、防病等多方面均有改善,最终对士兵的体格差异产生了影响。

1894年12月,日本野战卫生部的一项根据清军俘虏的调查做出的《日清兵体格比较》(根据77名清兵战俘与14218名日本兵体格检查的结果比较)的报告指出:以往日军士兵普遍认为清国军人体格高大、强健,身体素质优于日军。体格检查统计对照显示:清国士兵年龄高于日本兵,平均差值高出8岁5个月,甚至有16岁未成年军人投入战场的记录;清兵的平均身高超过日本兵1.8厘米,胸围超过日本兵4.6厘米。清兵骨架虽然超过日兵,但是平均体重指标低于日本兵6.5公斤。日本兵的身体肌肉量高于清兵,平均握力超过清兵10公斤;日本兵肺机能超过清兵0.33厘米、肺活量超过清兵502毫升。日本士兵的战场运动机能及情绪稳定性,也优于清国士兵。

整个甲午陆战中,日军只战死1132人、负伤285人(其他病死11894人、战伤病3758人),日军阵亡人数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还要低不知多少倍;甲午战争清军死伤3.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不详),还不到日俄战争俄方死伤人数的18%。

日军全部死伤人数,不到日俄战争日军战死战伤5.6万人的2%(俄军死伤18.9万人,其中病死11170人、被俘79000人)。“日俄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俄国都打败了,但至少在旅顺攻防战中,俄军还是打到了“弹尽粮绝”。俄军至少让日军的三次冲锋就阵亡3.6万多人、日军的军装把203高地的半面山坡染成了一片黄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清军的所谓63万大军,75%都是临时征集、拼凑来的,这些新兵既没有受过正式训练,也没有任何战斗意志,根本不愿去为朝鲜打仗。

那些临时招募的参战陆军的出征景象,几乎是丑态百出:在部队行进的两侧,家属们抱着孩子在路边哭天抢地,行军队伍中有人提着鸟笼子和自己的爱鸟、另外一些人夹着大烟枪,甚至还穿着便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绝大多数临时招募的军人,上阵前没有受过正式训练,有的甚至连枪都没摸过,造成清军单兵平均射出的子弹数量很高,但命中率极低,仅为日军的九分之一。

坚船利炮灰飞烟灭

大清国也曾耗费巨资扩大军备,清政府为了“强兵”:1860年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同文馆”,培养各国外语人才、培植自然科学人才。并将对外贸易海关税收的30%,作为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的经费;海陆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一协调军队建设、后勤保障、军事院校、军事工业、炮台要塞的管理、新军的训练、武器购买和配置等。

清军也和日本一样,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购买洋枪洋炮、聘请洋人作为军事教官。1866年在福州设立第一所海军军事学校“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北洋水师学堂”在天津开校,至清日甲午战争前,“江南操炮学堂”、“天津武备学堂”、“黄埔水师学堂”等15所军事院校先后落成。1875年至1895年的20年间,清国派往英、美、法等国的军事留学生超过100人。

同时,翻译了英、美、法、德、俄等军事强国的兵制、军队训练、海防配置、军费开支、临阵用兵、兵器制造、战斗操法等70余种军事著作。北洋水师20余艘舰船,全都任用有留洋经历的人才担任管带,形成有西方海军特征的清国海军。留学英国的“定远”旗舰管带刘步蟾撰写的《北洋水师章程》,曾受到欧美海军界的关注和赞赏。

其他,洋务运动中的矿产开发、铁路建设、电信架设、轮船制造、国内和海外航线的开通、机械工厂和冶金工业的发展等,均与“船坚炮利”相关。

大清帝国也曾全力扩建海军(清法战争海战的失败,刺激并加速了大清国的海军建设),其中最可称道的还是“北洋水师”。1885年,大清国增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制定优先发展北洋水师战略。消耗巨资购买当时最精锐战舰和大炮,并留洋深造和培训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了附属工厂。

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明确水师各部职责:船械局专管维修舰船的船坞和兵船一切器具的添置购买;天津海防支应局专管海军的军俸饷;天津军械局专管水陆各军军火的收发;威海卫水师养病院专管海军将兵战伤救治。

到1888年,包括后勤保障在内的北洋水师已成东亚一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堪称东亚第一战舰。当时,日本民间有一款很受男孩喜欢的游戏,取名“击沉定远”,足见其威慑。

但黄海一战,“北洋水师”的定远、来远、威远、靖远、宝筏、附属2号鱼雷艇、二樯帆船等共沉没舰船7艘。而日方除三艘鱼雷艇损伤沉没外,主战舰无沉没记录。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如此不堪一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祸起战备不足

买得起马,配不起鞍,是常备军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组建军队、或参照哪国模式、配置何种武器,而是是否能够保证常备军最低的军费拨款,以维持好的战备状态。

中日间军事实力的差距,是从1885年以后的十年中迅速拉大的。

由于财政吃紧,清廷从1888年以后开始消减对北洋水师的拨款,原来的每年200万两几乎被削减了一半,其他军费亦有减无增。这就造成:1.北洋水师的舰船、装备长期得不到维护;2.没有钱维持足够数量、状态完好的常备军(以致战前临时组建的陆军有75%是新兵);3.陆军的武器装备混杂、几乎没有大的“拉练”和演习;4.北洋水师很少远洋航行,长年没有实弹演习,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5.朝廷唯恐将领拥兵自重,设立文官和武官两重管理制度。武官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地位明显低于文官。具专业经验和素养的职业军人很少,“洋教官”多是摆设。

清军一直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来维持生计,因此将士逐渐失去实战能力。大多数士卒、兵、勇来自贫困人家,当时从军成为穷人躲避饥饿、解决温饱的一种特殊“职业”。

佣兵制度下的军队没有明确的服役年限,军中老年、壮年、青年人混杂,士兵的年龄和经验参差不齐,甚至还可以父子相传。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下,军队中滋生各种不良风气。直到甲午战后的光绪三十年(1905年),清军才吸取清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仿照外国兵制进行军制改革,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三种兵役,但实际上仍然沿袭饷银佣兵制。

日本的情况完全相反,1882年(明治十五年、光绪八年)8月,山县有朋提出以“烟草增税”扩充军备;9月岩仓具视以大清国为假想敌、增税扩充海军;12月提出了总额5952万日元的《扩军八年计划》(同年度的日本政府一般预算岁出也不过7348万日元。其中:陆军1200万日元、军舰4200万日元、炮台552万日元。三年内陆军兵力扩增1倍,海军建造48艘军舰)。翌年1883年(明治十六年)军费预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扩军八年计划》完成后的1892年度(明治二十五年),该比例提高到高峰期的31%。

那么,19世纪40年代总体国力还是日本10倍的大清帝国,怎么会在军费开支和军备上、与日本有了这么大的差距呢?

作者郝一生曾任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天津社科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