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组织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福建、湖北、江苏、重庆、河北等九省市近百名工商执法人员,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四个经营场所,即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广州、成都的分公司同时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
201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根据企业举报反映的微软公司存在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造成的兼容性问题、搭售、文件验证等问题,涉嫌违反中国《反垄断法》的情况,进行了核查。
核查中,国家工商总局先后约谈了微软公司和有关企业,微软公司就受关注的问题提交了报告。期间,相关企业也不断向国家工商总局反映情况。
国家工商总局认为,前期核查不能消除微软公司上述行为具有反竞争性的嫌疑。根据法律,国家工商总局已对微软公司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2014年7月28日,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国家工商总局专案组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四个经营场所,同时进行突击检查。被检查人员包括微软公司副总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市场、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
工商执法人员复制了微软公司部分合同和财务报表,提取了电脑、服务器中储存的内部沟通文件、邮件等大量电子数据,查封扣押了两部工作电脑。
目前微软公司以部分主要待检查人员不在国内、北京或联系不上为由,使本次突击检查未完成全部检查内容。
国家工商总局已责成微软公司尽快请相关人员到国家工商总局接受检查。在突击检查中,微软公司所聘中国律师全程见证了工商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
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中。
突击检查当天,微软中国方面对媒体表示,将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并回答相关问题。
此前不久,美国高通公司也被曝接受政府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商务部日前也表示正对国内汽车市场上的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一时间外资垄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反垄断的调查和处罚力度。
2013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对韩国三星、LG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企业2001年至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处罚,包括责令退还、没收和罚款总金额达3.53亿元。
2013年3月开始,根据举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惠氏、贝因美、明治等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同年8月7日,发改委公布,这些奶粉生产企业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处罚款6.6873亿元。此次反垄断处罚是中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根据举报,对美国交互数字公司(IDC)启动反垄断调查,IDC涉嫌滥用在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其中包括对中国企业设定不公平的高价许可费等。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宣布,鉴于其“认错”态度良好,且与华为公司达成和解,对美国交互数字公司作出中止调查决定。
在汽车行业,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正对中国汽车行业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路虎、奥迪两家外资品牌近日公布了降价消息。
由于微软从未正式透露过在中国的营收情况,所以还无法计算其可能会面临的罚款。2011年5月底,时任微软CEO鲍尔默曾在一次微软中国公司员工大会上透露,当年微软在中国的营收接近20亿美元。
微软此前在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多地都被指控涉嫌垄断,案件均耗时数年。其中,微软与欧盟“过招”最为频繁。2004年,欧盟委员会曾颁布命令要求微软提供计算机编程代码,以让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能够与微软的服务软件兼容,但由于微软“未遵守这条命令”,欧盟对其开出4.97亿欧元的罚单;2006年,因微软并未执行2004年裁定,欧盟再次对其处以2.805亿欧元的罚款;2008年,微软因未完全执行2004年反垄断法律,又遭罚款8.99亿欧元;2012年,欧盟法院将2008年对微软的罚款降至8.6亿欧元;2013年,微软因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IE浏览器被欧盟处以5.61亿欧元罚款。
微软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没有绕开过盗版和垄断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8年,微软高管就公开表态称:“由于微软产品大部分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这被认为是自中国《反垄断法》8月1日实施后,微软高管首次正面回应微软在中国的垄断问题。
2008年8月,在《反垄断法》施行22天之后,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中国反垄断三部门共同执法格局正式形成。按照分工,发改委依法查处涉及价格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国家工商总局负责除价格垄断行为以外的反垄断执法,商务部则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
根据媒体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