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山河智能?

2014-04-29 00:00:00鲁伟
财经 2014年22期

只要没有出差,69岁的何清华几乎每天都会把公司的生产车间巡视一遍。这位53岁才开始创业的企业家,至今仍保持着每天早晨7点前后到办公室,晚上10点左右回家的习惯,每周只休息一天。

他牢牢掌控着山河智能。即使已近“古稀之年”,公司的大小事务,他仍喜欢“事必躬亲”。这家公司持续引来过从省级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青睐,同时还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常客。

2009年,何清华荣获有“工业奥斯卡奖”之称的美国工业概念设计金奖。这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第一次走上该奖项的最高领奖台,无疑是对他多年来主抓研发的最好褒奖。

再往前十年,1999年,脱胎于长沙建机院的中联重科已经成立七年,小何清华9岁的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公司上市;创办已有五年的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市场也斩获颇丰,小何清华10岁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享受着行业内外的赞誉。同时,经历坎坷的“何老师”在中南大学辗转反侧——学校超前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在企业很好地实现价值。

几经思量之后,何清华决定创业。1999年8月,依靠50万元借款,何清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租赁下一个废旧厂房,瞄准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小型挖掘机。其时,国内挖掘机处于最低谷,近90%的市场被外资品牌占领。凭着湖南人的“霸蛮”,特别注重产品研发的何清华,让产品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

巅峰时期,山河智能产品批量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和日本小松(Komatsu)这类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同台竞技。2006年,山河智能成功上市。2007年和2008年,公司连续入选“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暨第二届中小板公司五十强”,一时风光无二。

和多数企业在顺风顺水时的选择一样,山河智能也在企业快速发展时选择了“多元化”,不仅先后涉足起重机械、采煤机械、矿山设备等工程机械产品,还开始进入飞机领域、游艇行业这些“小众”产品。

何清华并不讳言“有些产品确实是因为我的个人爱好和兴趣才做的”,其逻辑也并不复杂:既然小型挖掘机可以成功,其他产品为什么不能?不过,直至今日,这种“多元化”难言成功。

2014年4月9日,山河智能发布了2013年报。其中显示,2013年山河智能实现营收21亿元,同比增长9.06%;净利润2731万元,同比增长201%。值得一提的是,营业外收入高达6720万元,其中6384万元来自财政补助。实际上,扣除非正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还亏损了2656万元。

依靠政府补贴才勉强实现盈利,何以至此?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山河智能一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2006年-2013年的七年时间里,山河智能的收入从6.37亿元,增长至21.13亿元,涨幅高达2.3倍,但净利润却从8093万元下滑至2731万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三一重工的收入从2006年的45.7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73.28亿元,同期净利润从5.75亿元增长至29.03亿元;中联重科的收入则从46.58亿元增长至385.42亿元,净利润从4.81亿元增长至38.39亿元。

“三驾马车”中增收不增利的唯有山河智能。以实力计,山河智能自然不能与同行业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相较。事实上,随着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进入低谷,行业正加速向“寡头时代”迈进,类似山河智能这种中型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行业“巨无霸”和小型工程机械公司的双重挤压,发展空间加剧萎缩。

“我是技术出身,是长处,也是短处。”何清华对《财经》记者说。

这样的“反思”或许有些晚。《21世纪经济报道》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援引一位熟悉何清华的资本市场人士的话称:“何清华对公众公司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山河智能是自己个人的公司,因此常有逾规行为。加上近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低迷,公司利益输送产生的业绩亏空正好可以借行业下行之名得以抹平。”

山河智能董秘蔡光云对《财经》记者有类似的表述:“他总觉得公司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有时候吃也在这里,住也在这里,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好的嘛。”

但蔡光云相信何主观上不会愿意去做一些违规的事情,而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违规。蔡光云强调,何清华并不缺钱,但生活一直非常简朴,不太可能为了个人的一些小利益而主动犯错误。

爱好还是事业?

2008年3月4日,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河科技)正式成立,这是一家主营民营航空产品的公司。生产小飞机是何清华多年来的一个个人爱好,他从不否认。他说从小时候起,就对能飞的东西非常痴迷。

其实,在此之前,小飞机就一直以“项目”的方式存在于山河智能,主要由何清华带领的一个研究生团队在做,也从国外聘请了一些专家。

2008年,何清华携山河智能出资2000万元设立山河科技,其中,何清华出资1600万元,持有80%的股权;山河智能出资400万元,持股20%。通过这种股权结构,何清华将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山河智能捆绑在了一起。

2009年12月,山河科技实行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5105万元,此次增资吸收了46名自然人股东(主要为何清华的亲属及山河智能高管)。2012年和2013年,山河科技又进行了两次增发,最新股权结构为:何清华持股22.47%,山河智能持股13.48%,其他46名自然人股东持股64.05%。

这种投资得到回报。2013年,山河科技生产的小型飞机“阿若拉SA60L”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中国第一个自主品牌轻型运动飞机批量生产线正式建立。不过,由于生产并未上规模,山河科技一直未曾盈利。

常年亏损,何以为继?蔡光云在2012年的录音中曾说:“山河科技把这边的费用挖过去,不还是用这边的钱投的。你想,去年(2011年)、前年(2010年),这几年每年管理费用才300万元,够吗?租房多少钱?工资多少钱?一年至少不下1000万元。钱是哪里来的?这边付的。我去检查,我把它抹掉了。付山河科技什么费用,付山河科技什么什么。在检查以前,我去财务专门做了这个。我说这个事要是查到了,那就真不得了,严重的违规,那叫大股东侵占。”

蔡光云提及,山河智能通过代山河科技支付房租、工资等费用,无偿借设备、无偿使用商标等方式向山河科技输送利益。他同时抱怨与山河科技的很多事情做得并不干净。“我刚来两个月的时候,就有人和我说,你们何老师,就希望搞这种不清不楚的东西。”蔡光云于2010年4月加盟山河智能,担任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

2014年7月21日,在回应《财经》记者关于山河智能向山河科技输送利益之说时,何清华称,“山河科技最开始就是以一个项目的形式存在,因为一个项目不会凭空而生,早期怎么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在澄清公告中,山河智能也否认了向山河科技输送利益之说。

控制力

除了小飞机,游艇是何清华的另一个爱好。

2011年,湖南山河游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河游艇)成立,何清华任法定代表人,股权结构为:山河智能25%、山河科技50%以及自然人陈纯毅25%。山河游艇同样不赚钱。山河智能年报显示,2011年-2013年,山河游艇净利润分别为76万元、-67万元、-214万元。

山河智能2013年报显示,公司11个主要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仅有3家盈利,盈利总额约159.5万元,其余8家共亏损约2246.67万元。

对此,何清华在2013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回应:原因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且很多控股子公司尚处于投入阶段,基于这些原因,部分控股子公司亏损也是正常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山河智能的研发确实厉害,但何清华“喜欢什么就研发什么,毫无战略可言”。

何清华曾向媒体解释自己的“多元化”战略:山河智能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只要经过转化,都可以变成现实生产力。“我个人从小就喜欢动手制造东西,从这一点来说算是圆了梦。今后将发挥自己和企业的优势,逐步在装备制造领域把公司打造成一个以工程机械为主体,涉及矿山机械、通用航空以及相关配套行业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

《21世纪经济报道》曾援引山河智能一位离职高管的话称:“何清华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比如游艇和小飞机,我们都认为公司没有优势而且也不赚钱,建议不要做,但是他说这是他的兴趣和梦想,坚持要做,而且还要拉上山河智能一起做。”

事实上,何清华的个人意愿不仅仅体现在公司战略层面,也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据《财经》记者了解,何清华前几年到国外出差,不愿意坐公务舱,而是经济舱,同时要求所有高管能坐火车就不要坐飞机。出差在外,他往往会选择便宜的经济型酒店,同时甚至会要求同行的员工和他一起住标间。

“具体的财富数字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更看重对公司的控制力以及自己的意愿在公司能得到较好的贯彻。”2006年山河智能上市时,何清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