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33期

11月03日至11月16日

焦点

新招控制抗生素滥用

根据人体内一种蛋白质的含量水平,可以排除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这有利于大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孙爱民/文

抗生素滥用一直困扰着各国卫生部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除了通过法律强制规范医院与医生的行为与职业技术规范,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用于控制这一危险趋势。近日,丹麦科学家带来一个好消息:使用人类C反应蛋白(CRP)检测设备,可以减少使用两成以上的抗生素。

CRP是指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RP虽在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却可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当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感染或肿瘤破坏时,CRP会在数小时内急剧上升,病情改善时会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比如,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丹麦公共卫生部的研究人员在进行了6组、3284名急性呼吸道疾病参与者的实验后,发现CRP检测设备的使用将大幅度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如在人体内CRP水平低,可以排除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

据北京协和医院一名外科专家介绍,CRP已经是医院常规检测项目,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依据。然而,该检测很少在感冒、咳嗽、咽喉疼痛等疾病中使用,而上述疾病却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由一种微生物产生,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却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WHO在114个国家调查发现,所有地区都存在抗生素耐药问题。其中,血液感染(败血症)、腹泻、肺炎、尿道感染和淋病等七种常见疾病,对抗生素的耐药最为普遍。

中国是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十分突出的问题。作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前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曾表示,抗生素滥用毁掉中国一代人。

北京某医院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占到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使用的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一直居所有药物的首位。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凯福隆、头孢三嗪等第三代的头孢类菌抗生素的应用已日趋普遍,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明显超前。

滥用抗生素的恶果是,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比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而耐高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其实,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人。

一位临床医生告诉《财经》记者,开发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两年即可产生,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肌体损伤及病菌耐药性问题更是无法估量。

“医药专业人员和药剂师对疾病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感染,只有当确实需要时,才开出处方和发放抗生素,且必须适用于治疗的疾病。”这是WHO确立的控制抗生素使用的原则之一。

中国卫生部门曾出台相应的规范与指南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然而长期存在并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医生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了抗生素使用的控制效果。原卫生部医政司一名退休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一些公立医院过度追求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放松了质量安全管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其导致的细菌耐药成为突出问题,“一些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断绝与一些抗菌药物的厂商的关系”。

该退休官员表示,CRP检测设备如果在未来能实现个性化、精巧化设计,在普及医学、健康基本知识前提下,中国抗生素滥用的情形将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