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要补生态课
本刊记者 王延春/文
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在启动。建设生态城市正在作为城镇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及生态文明城市在地方趋热。
“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没有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上表示,城市化的目标一定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建生态城市,我们现在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如果城市化的推进不注重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城市化就是一大祸首。
8月31日,中国城市领域首个松散型、多学科的新型智库“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立。论坛旨在汇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专家,构建思想交流平台和政策咨询渠道,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改革提供政策咨询。目前论坛约60名专家院士涵盖经济、社会、环境、规划、地理、交通、工程等十多个领域。
在城市百人论坛举办的“人的城镇化”研讨会上,钱易强调,高楼大厦、汽车、高铁堆积的城市,不应是城市化的前景,注重生态文明的城市化方可持续。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该论坛上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城镇化率刚刚进入50%的阶段,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城市病”,这是中国遇到的特殊情况。破解城市病到底是从控制人口入手还是从控制功能入手?功能疏解到底该疏解到哪里?如何预防其他城市出现城市病?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
与会专家表示,人的城镇化不简单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更是城市的生态文明。目前很多城市正在重复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染道路,城市化竞争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城市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
专家建议,城镇化过程中,应强调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整合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城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城镇化涉及的生态文明问题,狭义讲是一种资源保护和支付环境成本,实际上广泛讲,城市的生态文明是一整套体系,包括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体制机制的规范。
此观点与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契合。他在论坛发言中表示,过去3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现实,它不仅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反映出城市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要保护有特色的城镇和一些古村落,留住淡淡的乡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责任。”
由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表示,中国城镇化一个关键问题是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30年了,环境成本越来越高,污染越来越严重了,城市中的“我们快活不下去了”,成本“利息”总有一天要支付。
那么怎么发展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表示,按照中国城市化目标,未来70%的人在城里,中国15亿人,大约10亿城市人口,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是10亿人口,他们目前大约消耗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全球碳排放的40%是他们产生的,很多资源一半都是这10亿人消耗的。如果将来再加上中国新增的10亿城市人,按照发达国家的城市模式就要把全世界现有的资源消耗光,这是中国面临的城镇化约束,中国城市化必须走一条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生态文明城市之路。
5月28日,有关部委发布《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寄望在全国一些省市试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成为探索生态城市的亮点。
目前城市化中,水资源的缺失,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
据悉,有关部门上报高层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期,城市的自然水资源枯竭,河流干枯,地下水位下降;人工拦蓄造成河流断流,江湖阻断,水体和周边的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城市水体的服务功能和资源价值下降等问题严重。全国缺水536亿立方米,其中,400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失。北京已连续14年干旱,地下水平均下降90厘米,水缺口大约15亿立方米。
该报告提出,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领域,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必须从维护自然平衡的角度,根据不同空间的自然属性,决定城市不同的主体功能。
专家呼吁,以水资源和水安全作为核心基础,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水资源量作为标尺界定城市的容量,确保城市水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地位。生态型城市水系的恢复要多功能服务于人文社会,加上能源再生、有机固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