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6日至10月19日
焦点
本刊记者 王小/文
鲁甸地震余波未定,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附近又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5000米,这是景谷县有历史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目前已有1人遇难,324人受伤。
从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到10月7日景谷地震,云南地区强震连发,令人疑虑川滇一带是否进入地震高发期?而亦有传言称,强震与这一地区星罗棋布的水电站相关,为此《财经》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尽管在地震研究领域存在各种争议,但近期国内外的专家们对一个说法趋同: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步入中强地震的多发时期。
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即为南北地震带,向北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到缅甸。从全国大陆地区来看,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三年发生2次,6级地震每年发生3次到4次,5级地震发生约20次,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中国大陆地区是中强地震的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地震系统每年12月会召开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预判来年全国的地震活动趋势及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区。在2013年的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即提出川滇交界东部需提防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鲁甸正在其内,而景谷距离滇南-滇西南危险区也就约19公里。一般年度预判的准确率约为30%。
景谷地震是今年云南境内第三次6级以上地震。自汶川大地震后,玉树、芦山、盈江、鲁甸、景谷都发生了6级以上强震。其中,鲁甸6.5级地震打破了云南地区接近15年的6.5级以上地震平静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一位专家说,根据以往统计,云南发生6级地震的频次大约是三年两次,而今年不到五个月,已发生三次6级以上地震——上两次是5月30日的云南盈江6.1级地震和8月3日的鲁甸6.5级地震,这些迹象表明,整个西南地区可能迈入一个中强地震的频发时段。
地震是板块运动导致的结果。川滇一带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两个地球上最活跃板块的强烈碰撞和挤压带中,由于板块推挤,每年不断将大量能量输送到该地区,当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诱发地震。
由于板块挤压速率不是恒定的,所以能量聚集和释放也不均匀,因此地震活动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特点。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测算一个地区能量聚集和释放周期。
频发的地震,也使民众质疑与川滇各流域密集修建水电站相关。
按地震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与人工地震两类。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造成的构造地震,为天然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如汶川大地震。火山爆发、溶岩塌陷引发的地震也属天然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被称为诱发地震。按照国家地震局的分类,水库诱发地震也是天然地震。只有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震为人工地震,因其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强和能量密度,至少要比水库蓄水高出数百倍。比如,三峡水库蓄水392亿立方米,但其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上,地壳平均每平方米承受的重量30多吨,每平方厘米的承压强3公斤多,因此,从单位面积看,还不如一辆载重汽车的轮胎对地壳的压力大。
不过,“水库蓄水以后确实会引发一些地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介绍,诱发地震都是局部微震,发生在水库、大坝周边地区,震中位置一般距水库边线10公里以内。水库蓄水(高压注水)主要就是通过库水压力和渗流影响,改变了板块间的摩擦力从而诱发地震。如果水库建在地震断裂带上,原有的板块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已经在此积累,阻碍板块运动的地应力的积累、变化会使断层产生突然的破裂或者错动。大型水库建设会改变周边地应力,导致这一地带地震的延迟或者提前发生。
各国实际观测的情况是,很多大型水库建成以后会引发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往往震级很小,次数频繁。
水库蓄水后会有渗漏。在地下10余公里处,地层有一个“脆韧转换带”。任何缝隙的渗流,都无法通过这个转换带。因此,水库渗流的影响深度一般也超不过10公里。同时,在小于10公里深度的地壳处,板块间的摩擦力也积蓄不了太大的能量,因此诱发的都是微震,并且地下渗流的侵润使原有的断层之间摩擦力有所降低。所以,水库触发的地震一般可能起到加速原有地震地区地震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