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伦药业(002422.SZ)投资支出居高不下,据统计,自2010年上市以来至2014年一季度末,公司投资性支出累计约90亿元。
然而,重金投资的背后,科伦药业的业绩却依然徘徊不前,尤其是2013年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而且没有看到转好迹象。
那么,科伦药业近百亿的真金白银究竟投向哪儿去了呢?
收购标的净资产蹊跷缩水
根据2013年财报,科伦药业累计使用募集资金11.41亿元用于对外收购。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科伦药业收购的多家企业不是处于亏损,就是处于资不抵债状态,而且财务疑点重重,高溢价收购也没有产生预期收益,反而成为拖累业绩增长的大包袱。
如,科伦药业2010年收购的广东科伦,2009年不仅亏损187万元,而且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为-9708万元。同时,科伦药业收购的广西科伦也在2009年发生亏损1105万元。
本刊记者还发现,浙江国镜、广东科伦在被科伦药业收购前,净资产均出现大幅度缩水。
2010年11月10日,科伦药业与浙江国镜主要股东蔡焕镜等四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24650万元的价格收购浙江国镜85%的股权。
经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对浙江国镜资产进行审计,截至2010年8月31日,总资产25393万元,净资产2628万元。
不过,根据收购公告,截至2009年12月31日,浙江国镜的净资产尚有13524万元,为何短短8个月的时间,净资产却发生大缩水呢?
具体来看,从2009年12月31日至2010年8月31日,浙江国镜的固定资产从13973万元减少至7989万元,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从5724万元减少至3401万元。
无独有偶,科伦药业收购的广东科伦(原名广东庆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科伦药业2010年12月28日公告,公司与广东庆发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拟以2430万元收购广东庆发100%的股权,并承担广东庆发截至2010年12月31日包括诉讼/仲裁在内的不超过1.24亿元的所有债务。
经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对标的资产进行审计,截至2010年6月30日,广东庆发总资产4598万元,净资产-9708万元。
而根据收购公告,截至2009年12月31日,广东庆发账面净资产尚有4574万元,短短6个月时间,净资产也出现大缩水,主要是固定资产从7118万元变为3757万元,其他资产从3688万元变为87万元。
科伦药业在收购上述两家企业时,并没有披露资产评估报告,公告中也没有对此有所解释。
根据收购公告,浙江国镜和广东庆发资产中减少的主要是固定资产,应该不是向股东分配利润所致。如果是亏损所致,那么短短几个月就出现大额亏损的企业,科伦药业为何还要收购呢?如果是减少注册资本所致,那么交易对手为何要在被收购前将大额资产剥离呢?剥离的资产质量又是怎么样的呢?
科伦药业高溢价收购的同时,还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称通过公司已有的各方面优势,将进一步提升收购企业的技术实力及发展空间,实现良好的经营效益。
但是巨额收购真能为科伦药业的业绩增光添彩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科伦药业2014年4月27日发布2013年业绩快报修正公告称,对前次快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修正,造成净利润减少1.21亿元。主要原因为:公司分别于2010年11月收购浙江国镜、2011年1月收购广东科伦、2011年2月收购广西科伦,由于经营情况及市场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经公司测试其上述公司资产发生商誉减值合计1.35亿元。
根据2013年财报,浙江国镜计提商誉减值2701万元、广东科伦计提4602万元、广西科伦计提6197万元。
2013年全国各地深入实施“限抗令”、“治理商业贿赂”及“基层医保”存在支付困难等宏观医药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内的输液和抗生素领域竞争逐渐加剧。
科伦药业2013年年报称,浙江国镜、广东科伦、广西科伦在各地政府药品招投标过程中的竞争能力变化较大,这三家子公司未来收益实现的不确定性加大,资本风险加大,使得资本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上述三家子公司经营性股东权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降低,出现减值迹象。
63亿元在建工程去哪了
自2010年上市以来至2013年末,科伦药业在建工程累计投入额约63亿元,其中,“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是科伦药业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也最受投资者关注。
本刊记者却发现,在预算投资额不断被大幅上调、及实际投资额又远超预算额的情况下,该项目实际完工量却出现大幅缩水,巨额资金去向存疑,而且该项目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信披违规的嫌疑,此外一期工程刚投产便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减产,面临较大的环保隐忧。
“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的实施主体最初是新疆科伦。2013年,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0 年 9 月和成都珈胜签订协议,约定在新疆伊犁设立新疆科伦,分两期出资12亿元建设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
上述项目12亿元的投资额,占当时最近一期(2009年)经审计总资产的比例为13.66%,不过科伦药业既没有发布公告及时披露,也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通过,涉嫌信披违规。
此后该项目并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推进,科伦药业随后因为与成都珈胜发生纠纷,决定终止双方之间的合作,改由其持股85%的伊犁川宁实施上述项目。
随后,科伦药业将上述项目投资额从原来的12亿元,大幅提高至40亿元,而对此公司没有任何的解释。项目达产后,可以实现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吨,头孢系列中间体9000吨,总发酵体积规模达到4.1万平方米。
项目分两阶段建设,全部建设周期计划四年,第一阶段建设2万平方米发酵体积硫氰酸红霉素和与整个项目配套的热电联产动力系统及环保站,达产后可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吨。预计总投资19亿元,拟于2011年4月1日动工建设,2012年12月31日前完工,投入调试试车。
第二阶段建设2.1万平方米发酵体积头孢中间体及配套的环保站,达产后可年产GCLE3000吨、7-ADCA3000吨、7-ACA3000吨,预计总投资21亿元,拟于2012年10月动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前完工,投入调试试车。
不过,根据2013年年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科伦药业再次将“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的投资预算额从40亿元大幅提升至53亿元。
尽管该项目的预算额不断被大幅上调,但工程实际完工量却远远低于原计划。
科伦药业2013年年报称,截至2013年12月31日,伊犁川宁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总体已累计投资34亿元,2014年4月16日,项目第一阶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通过并正式投入生产。
伊犁州环保局2014年4月4日发布的“伊犁川宁万吨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公示”通告称,一期工程实际总投资约36亿元,环保投资5亿元,一期实际建设了一条生产线,年产硫氰酸红霉素2400吨。
通过与原计划对比可以发现,伊犁川宁万吨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实际投资额,较计划投资额19亿元大幅增加87%,但实际完工量较原计划的4800吨产能缩水一半。
对此,科伦药业没有给出解释。而且,万吨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新疆网发表的《伊犁州五家企业被要求停产减产》一文称,环保部公布了2014年1月群众举报案件处理情况,伊犁州5家企业因恶臭污染被群众举报,目前已被要求停产减产,伊犁川宁赫然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该项目被责令停产减产这一重大事项,科伦药业没有发布任何的公告,存在信披违规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