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数字更具有传递政策意图的作用,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经济增长的结果。鉴于小盘股的高估值和货币政策中性的取向,小盘股将跑输大盘股。
近日,经济政策出现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讯息,令市场再次无所适从。对于增长和货币政策众说纷纭,有学派指中国将以7.5%作经济增长目标的下限,另一派则对于中国增长是否能达到此数字并不特别在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幅放缓,投资增长欠缺动力的关节点上,这场角力战胜的一方将决定后市市场的信心情况。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长7.5%,相比一季度回升0.1%。GDP增速结束一季度的放缓趋势,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其他宏观数据也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信贷增长较快,6月新增贷款达到近1.08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达14.7%,超出了央行全年M2增速的目标。
众所周知,GDP的统计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此,市场一般着眼于GDP增速环比和同比的变化。而GDP增速的本身则是一个更重要的传递政府未来政策取向的工具。目前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大幅超出市场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央行后期进一步大幅货币宽松的可能性也减小了。简单的说,GDP增速达到政府目标以及货币供应超预期是一个具有预示中性政策的组合。
年初至今,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如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在房地产行业调整时期,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保持平稳。如果2014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达到26%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至10%左右,这样“基建+地产”投资增速仍能维持在18%左右。
基于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及其乘数效应,中国很有可能局部放宽购房限制。任何人也不愿意承担房地产泡沫爆破的责任。然而同样地,也没有人希望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在此政策的局限性下,政策的力度及其影响将是有限的,不足以完全抵消经济放缓的势头。在一个从决策者到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坚定取向的市场里,长线投资者成为了稀缺物种,市场参与者纷纷沦为了波段交易者。看多的不能坚定持仓,而看空的也不敢放肆。市场要突破目前窄幅波动的窘境需要一些更强的催化剂。
在美国政府官员访华与中国讨论经济合作的期间,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一如既往地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把人民币升值。而中国央行在过去数天一直提高人民币中间价,与以往中美会谈时人民币时不时突然大幅贬值的情况大相径庭 (其中以2008年底保尔森访华时最为显著)。然而,出口和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数据却逊于市场预期。出口数据显示,中国赚取外汇的能力已有所减弱,而继3月份一轮迅速的主动贬值后,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似乎暂时难以扭转。监管机构最近忙于堵塞资本通过银行产品转移国外的潜在漏洞。人民币因此会出现小幅升值的压力,并可在市场波动时发挥稳定剂的作用。
部分投资者或因贷款数据改善而感到欣慰,但贷款数据改善更多可能是由于监管变化令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返回资产负债表内,以及2013年的低基数原因所致。尽管市场呈现增长趋稳的迹象,如PPI收窄、PMI和IP回升,但发电量和电煤消费增长仍然缓慢;钢厂因前景不明朗而不愿补库存;房地产行业持续疲弱,螺纹钢价格下跌;新房开工量大跌,但竣工量仍然上升,令库存持续增加;由于开发商的现金流约束,房地产投资持续放缓。工业金属价格反弹主要还是因相对于中国股票来说是赌中国经济增长企稳的更好的工具,而不应被视为是经济大幅反弹的先兆。简而言之,经济增长已经趋稳,但强劲复苏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市场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将使对经济增长敏感的股票和小盘股重返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