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锋
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西昌发射中心野外山坡上搭建的看台上,数千人屏住呼吸,等待着令人激动的一刻。
10—9—8……1,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眼的火球,“嫦娥三号”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腾空而起。
观看发射的看台搭建在发射场外村落的山坡上,离发射塔架约2公里。村民的房屋离塔架更近,在家里观看卫星发射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嫦娥三号”是西昌发射中心的二号塔架发射,该塔架有活动塔和固定塔两部分,活动塔是一个活动工作台,可在200米的水平轨道上前后移动,发射时与固定塔脱离。固定塔有很多旋转臂托起火箭,塔底建有一个23米深的导流槽。导流槽里边水的作用很重要,就是减震、降温和吸收有毒气体。
我们站在2公里外就能感受到点火爆发的轰隆声,但并不像打雷那样震耳。卫星发射的力量相当于7级地震的威力,由于发射台下的水池里的水的减震作用,现场的震感并不很强烈。火箭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我们看到火箭升空时的白色烟雾都是水蒸气,这是水在起降温作用。发射后,我们只闻到一点点燃放鞭炮的气味,并立即测量了空气中氯、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水已经吸收或稀释了燃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