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静
2013年,特吕茨勒集团举行了企业成立125周年庆典,这家享誉世界的老牌纺机企业,用百余年的历程为世界带来了无数个纺机装备领域的新技术,对于全球纺机业而言,“特吕茨勒”这一名字背后,是一流的技术和品质。
这家从19世纪成立的德国家族企业,从为纺织业提供维修服务的金属加工厂开始,经历时间与战争的洗礼,如今在全球拥有9个生产基地和3000名员工,产品涉及棉纺前纺设备、化纤设备针布及卷绕头等多个领域,已然成为纺织机械行业的领跑者之一。
扎根中国长远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部分纺织企业放眼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购买更先进的设备,特吕茨施勒的产品便在其中,此后几年特吕茨勒出口中国的设备逐年增加。
2000年之后,中国纺织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纺织企业遍地开花,对设备的需求十分旺盛。特吕茨勒看中了中国纺机市场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纺织业未来的巨大潜力,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2002年,特吕茨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在青浦工业园区正式投产运营。据了解,上海的工厂全部采用德国管理模式,严格实施德国工艺质量标准,并定期接受德国总部的培训。
最初,特吕茨勒上海公司的厂房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米,仅生产并条机。经过2004年二期、2007年三期和2011年四期的三次扩建后,公司厂房面积已逾31000平方米,能够生产和组装从清花、梳棉至并条的全流程前纺设备。员工人数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近500人。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使上海公司所生产的设备保持“德国制造”的品质,特吕茨勒的研发部门全部在德国本部,不仅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生产,而且具备更全面的加工能力,能够充分保证难度较高的关键部件的质量。
创新意识融入血液
在成立之初,特吕茨勒仅仅生产棉纺设备,开棉机和清棉机是其主要产品。在当时的德国,特吕茨勒的“Cotonia”清棉机和落棉清棉机也是最畅销的产品。20世纪60年代,在绝大部分纺织企业仍处于手工作坊的时期,特吕茨勒就领先时代一步,率先研发了梳棉机气动喂棉,并于4年后正式推出第一台梳棉机,确立了在棉纺前纺设备的领先地位;70年代末,开始了电器控制系统的自主制造;1992年,该公司的产品范围扩展至并条机。可以说,特吕茨勒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产品线的不断延伸与开拓,推动了纺织行业的现代化、自动化进程。近些年,特吕茨勒又与日本丰田工业集团合作并成功研发精梳机,使公司在棉纺前纺设备领域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
为保持在纺机行业的领先地位,特吕茨勒在过去的10年中加快创新步伐,成立了3个业务板块:首先,收购针布专家Hollingsworth,成立了针布板块;其次,成立了非织造板块,该板块由前福来司拿(干燥机、水刺机)、埃高(开松、罗拉梳理机、交叉铺网设备和针刺机)和巴斯蒂安(卷绕)共同组成。原福来司拿的一部分(人造纤维生产设备)和瑞士纺机公司(工业丝和地毯丝)共同构成第4个业务板块——特吕茨勒人造纤维板块。
“特吕茨勒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每年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应该说,创新的意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科技人员的血液中,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创新力量。”该负责人表示。
贴近客户了解需求
在大市场成立公司,贴近客户、了解市场需求是特吕茨勒公司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深知客户的信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产品质量是其最关注的环节。企业用最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质量检测仪器,为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
据了解,特吕茨勒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师团队,从与顾客接触的第一刻开始,就参与项目的咨询和设计,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顾客一起为该项目精选设备,接下来提供有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生产以及技术培训。在特吕茨勒的经营理念中,它为用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套设备,而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正是100多年来特吕茨勒始终受到用户青睐的重要原因。
虽然近几年纺织行业处于低迷状态,特吕茨勒的业务情况依然良好,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了解,许多已经受益于特吕茨勒设备的企业,不仅自己再次购买特吕茨勒的设备,还把他们的同行也介绍来。客户对产品的认可就代表了对公司的信任,这正是特吕茨勒不断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特吕茨勒一直在与中国纺织企业一起成长,共同经历市场的起起伏伏,未来,特吕茨勒仍将坚持不断创新,带来更多优质产品,不遗余力提供卓越的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