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

2014-04-29 22:34许晖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生院校

许晖等

摘要 围绕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重点就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着力构建健全实用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从而拓展毕业生的出路。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S-01;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3-04148-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面临着较大就业困难,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的毕业生所受到的冲击更大。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健全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从而拓展毕业生的出路。因此,对于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而言,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是当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三是高等职业院校。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大多数分布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为主,办学定位就是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整体上还不成熟,尚不成型,这导致了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1.2 大学毕业生规模巨大所导致的就业难 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导致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高校就业存在巨大压力。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为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基本形成了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相对而言,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小于传统的老本科院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优质人力资源,其创业可更好地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平均1个人创业可带动5个人就业。另外,从个体角度看,大学生创业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实现自我的最高层次。

1.3 国家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2010年 5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措施,多层次、多角度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1.4 学生创业热情大 针对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由此激发、感染了一批具备创业热情的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展创业。一项名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的调查显示,有接近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创业,61%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创业。因此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和培训,即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创业激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成功率。

2 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被动式教育,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严重忽视,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毕业生较难得到从事高质量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毕业生又不愿意放下身段,从事低质量的工作。因此,在就业时容易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2.2 有利于促使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 美国学者的研究显示[2],受过创业训练的毕业生和未受过创业训练的毕业生在创业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更易创业,更能承担风险,所创企业成长更快,企业的总资产更高,也更容易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一般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由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和创业能力等核心要素组成[3],使大学生具备创业精神便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对创业有着极大的热情,渴望接受创业教育,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具备了“创业精神”的学生,坚信创业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机遇,不会被动地陷入“为人打工”、怕丢饭碗的心态中。因此,对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而言,积极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创业热情,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自主创业的理念,养成善于发现商机、捕捉机遇,善于筹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具备创立企业、管理运作企业及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帮助社会消化劳动力,还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3 有利于学生反哺母校,拓展就业渠道 许多高校校友回馈母校的例子说明,当学生有了能力和实力后,会有一种要向母校表达感恩之心的迫切愿望,这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创业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这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可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在给毕业生提供另一种就业选择的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生创造了可能的工作岗位,有效地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3.1 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目的决不只是帮助学生按照个人的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在详尽估量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优势限制基础之上,筹划未来,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目前,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所教授的内容多为就业方面的政策、趋势、信息、面试技巧等,没有突出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的特点,课时少且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而且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时间较为滞后,学生缺乏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训练,在就业指导课程结束后就进入找工作的阶段,没有充足的时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是在匆忙中完成了人生的重要选择。因此,大学生刚进校门时,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就应该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讲座,使他们改变上大学只为谋求高薪、舒适工作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用充足的时间筹划未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念,为可能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关系到创业教育最终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也已细分为数十门课程。而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创业教育还仅仅是开设了几门创业课程,效果不理想。因此,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应将创业教育当做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学作用,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在创建创业课程体系时,应根据创业的特点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开设创业学、企业创建、创业政策、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传授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创业的技巧、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其规避方法等,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3.3 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为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于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而言,由于资源所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构成,很多教师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创业知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较弱。因此,需要创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本校相关专业教师基础之上,选聘工商、税务、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传授企业登记注册、税费交纳、企业管理、融资贷款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此外,还可选聘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举办创业报告会等,为学生传授宝贵经验,点拨迷津,解决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4]。

3.4 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对于多数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而言,这个环节尤其薄弱,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学校行为,实际操作中仅仅是引入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存在“瓶颈”,阻碍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因此需要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打破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薄弱的瓶颈制约。①开展各种党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才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②开展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提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热身”。1999年,清华大学首次把“创业计划竞赛”这一有效的创业教育形式引入高校校园,取得成功,很快便成为全国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对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创业经历、经营状况、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市场定位与市场营销等,体验创业过程,增加感性认识。④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完善创业保障体系。鼓励学生以专业为依托组建“创业兴趣小组”,走出功利化的误区,引入企业参与机制,并建立可行的大学生创业评估体系,由学生、校方、投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介入,从创业思路、能力和条件等方面对创业者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衡量,合理、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创业计划。建立创业基金,对有一定的基础、可行性较强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资助,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3.5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 为激发学生参与创业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这也有利于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目前,部分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尽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但存在标准过高、激励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因此,需建立完善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到创业中来,营造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将创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3.6 构建“知行合一”的创业模式 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创业者“会学习”、“会做事”,是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是对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整合,是创业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而言,构建“知行合一”的创业模式时,应将“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依据所学专业知识确定创业项目,以创业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三者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觉成为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走出一条专业型创业道路。

4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只有在对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的属性和条件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提高创业率,才能有效地改善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毕业生日益艰难的就业局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百会,马晶,李博,等.石油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学理论,2012(35):251-252.

[2] 连城.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职业时空,2007(20):30-31.

[3] 胡伟,池阿海,唐代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92-93.

[4] 刘建佳.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7-28.

猜你喜欢
应用型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