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芙
摘 要:用三个教学片段来阐述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要创新性地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反思;课堂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这既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师顺应时代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还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的三则教学片段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因生成而更精彩
教学片段之一:记得在讲高二生活与哲学“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时,讲到“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所以,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否则人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时,我举例今年夏天安徽干旱严重,农作物基本50%绝收,且持续高温;与此相反,东北地区却出现涝灾。最近几年天气的异常变化正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报复,所以人类应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话音刚落,班里有人大声说道:“现在科技发达了,今年旱灾为何不进行人工降雨呢?”此言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说天上没有云彩怎能进行人工降雨呢?同学们的讨论既打乱了我的预设,又偏离了课本内容。对此我保持冷静并很快调整心态,顺势引导他们思考:“人工降雨需具备什么条件呢?为何当时不能进行人工降雨呢?”这时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张某同学站起来说:“我看过这方面的报道,人工降雨是人们根据大气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其他客观规律,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运用人工设备,通过对局部大气云层的微物理过程施加人工催化影响,从而实现增雨等目的的复杂过程。而很多天气情况不具备人工降雨的自然条件,客观条件不具备当然不能进行了。”张某刚说完教室里掌声四起,我的掌声更热烈,说实话我对人工降雨的过程了解得不全面。我接着趁势追问:“科技进步了,我们是否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事例又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这时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我引导总结说:“我们刚才学习已知道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人们只能根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即使科技再发达也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不能为所欲为。”学生无不点头称是。如此“节外生枝”,学生既了解了人工降雨,又深入理解了哲学的基本原理,并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科普知识,开阔了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反思与感悟】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所教内容预先做出设计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课堂上总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那些脱离教学预设的“节外生枝”“意外”,教师如能及时捕捉,趁热打铁,“热”处理的手法换来的是精彩的课堂生成。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与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充当“演员”唱“独角戏”,而应该当“导演”让学生“演戏”;此时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并能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实效性与形式的灵活统一
教学片段之二:一次听课,内容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看得出来,教师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很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授课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回答问题,可是不知为什么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太高。教师的精心预设到了学生面前无法激起好的回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恰当,有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自然提不起興趣了。
【反思与感悟】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提问需讲究技巧,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难度要适中、有针对性,提问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回答问题,这种“开火车式”的提问形式的好处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避免了学生对老师只提问几个优秀生的不满。但这种提问形式会使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难以一致,容易造成有的学生不动脑就能回答,而有的学生却怎么“跳”也摘不到“果子”。并且由于回答问题的顺序已定,课堂上就会出现个别学生很紧张地猜问题,而大多数学生只看别人回答,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这种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形式的提问,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从学生特点出发,做到注重问题的实效性与提问形式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三、课堂批评要做到批评与尊重相结合
教学片段之三: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考点时,有位复习生进班半学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很好。可那天她一直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我几次暗示她她都没有察觉,于是我找她回答刚才讲过的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站起来头抬得高高的高声回答说:“不知道。”而且说完后面带笑容,很高兴的样子,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她的表现很让我失望,她的这种自负很让我生气,当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促使我说:“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去学习的话,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就笑不起来了。”我的话音一落,班里立即安静下来,而她的头也低了下去,我注意到一直到下课她也没有抬起头来。接下来的几天课里,她的头都没有抬起来,我的心情很不好受。换位思考,我的批评对一个已经受过高考挫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我决定找她谈谈,我先从她的家庭聊起,肯定她的优点,接着我承认那天我的说法欠妥,但目的是想用激将法促使她学习。她也向我敞开心扉,我们的对立在理解中消失,第二天上课我看到她的头已高高抬起了。
【反思与感悟】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诺特博士说过:“作为教师,我有极大的能量,能够使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新课程标准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绿色”师生关系,它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相处氛围和谐。这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密切,才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好,就越爱听他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他的课。因此,我们教师要用大爱去尊重学生,用平和去对待学生,用宽容去体谅学生,而不是讽刺挖苦学生;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进步情况去因材施教,尤其是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做到批评与尊重结合,批评与鼓励共生,让爱的阳光在尊重的暖流中奔涌。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他的教学就会常教常新。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北城中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