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美中油画家联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大连现代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陆续在中国多个省市展览,本文通过对展览中相关艺术家和作品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阐述女艺术家的自我身份认定,同时揭示女性形象作为欣赏对象在当代已不再具有蔑视意味,并通过研究个案女艺术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说明绘画中女性对男性的欣赏与男性对女性的欣赏相同。
【关键词】女艺术家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自画像;欣赏对象
一、女艺术家身份的表征——看女艺术家的自画像
玛利亚·克莱恩(Maria Kreyn)是展览中最为年轻的女艺术家,我们来看她的一幅名为《秘密》(见图1)的作品,这是一幅具有自画像性质的肖像画,画中人物处于一种极为克制理性的状态,人物是沉思和静止的,透过人物的眼神我们似乎感受得到人物思绪的隐秘运转,但是我们却无从得知人物到底在思考着什么,也许这就是画家将作品命名为“秘密”的立意,同时女子冷峻的面部表情也加深了人们的好奇心。画面采用冷色调的背景使画面产生一种静谧感,同时背景中以人物头部为光源散发出暖黄色的光晕,远远看去似乎形成了类似圣母似的光环。这样的图式虽然借鉴了中世纪圣母题材的绘画,为人物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是人物充满情感和思想的面部又与中世纪圣母无表情的静穆相区别。人物成半侧面面向观众,上身披着黑色半透明薄纱衣服,隐隐可以看到人物整个半身的身形和乳房的形状,然而却丝毫没有色情的意味。
基尔·佩里(Kiel Perry)在《性别、绘画类型和18世纪的学院派艺术》中分析了维吉·勒布伦(Madam Vigée Lebrun,1755—1842)的《戴草帽的自画像》,通过相似的图式与伦勃朗的作品《苏珊娜》对比得出结论——勒布伦的自画像并不是如同帕克和波洛克所言,将女性作为被欣赏的风景一般来展现媚态和性感,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形象来塑造。
同样将《秘密》与约瑟夫·卡尔·施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 1781—1858)肖像作品《斯切特琳》(如图2)作对比,人物的姿势基本相同,然而这位古典肖像大师笔下的这位小姐却更加的雍容华贵,极力展示了女性的妩媚与典雅气质,不仅迷人而且面部通过眼睛的刻画又给人物平添了一些忧郁与虔诚的特性,色调上人物的服饰明亮而刺眼,温润的珍珠项链与耳坠使人物肌肤更加莹润而诱人。她是男性眼中标准的美少妇,温良娴静而美丽,如同当时的国王路德维希所主张的——只有外表美丽且品行高尚的女子才可以入画。她们是男性欣赏把玩的对象,除了拥有美丽的面容还要有较高的品德,如同女子的塑身衣一样从精神和身体上对女性赤裸裸的控制。
《秘密》中的人物显然不是作为男性的欣赏对象来呈现的,因为人物的眼神更加深邃、更加有内容,而不是如同《斯切特琳》一般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呈现出矜持典雅的情态,她忽略了人物的细节,没有繁琐的描绘人物的服饰与配饰等这些可以展现女性性魅力的东西,而是以更为简练的形式描写人物,将观者的注意力聚焦在面部。虽然这幅作品也不能摆脱如同佩里与巴克所说的以迷人、漂亮来吸引男性观众的嫌疑,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人物所表现的“我是一个有思想的神秘的艺术家”的表征,而不单单是美丽的色情目标。其实表现美丽不一定就是对异性的引诱,也是人的自我认识。这幅自画像是一个女艺术家对自身的定位,是画家的自我欣赏,不仅拥有美貌,更拥有智慧和深刻的思想,表征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艺术家的自我观照。
再进一步比较,我们回想一下梵高众多的自画像,虽然性别不同但是却与《秘密》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不知道画家是否借鉴了梵高自画像的图式,但是我们从人物的姿态和画面精神状态上能够感觉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这种相似像佐证了克莱恩自画像中艺术家身份的表征,她同梵高一样都是高傲的艺术家,只是身为不同的人他们眼神中传递的个人情感略有不同。
二、作为欣赏对象的女性形象不代表侮辱与轻视女性
(一)变化的社会和逐渐提高的女性地位
罗兹斯卡·帕克(Rozsika Parker)和格里塞尔达·波洛克(Criselda Pollock)在批判维瑞·勒布伦的作品《戴草帽的自画像》中说“她将自己当做一个美丽的物体给人观看、欣赏和崇拜,但没有表达什么积极的内容”,在帕克和波洛克认为女性展现美丽和媚态便是对女性地位的贬低,因为女性展现的是对男性的性诱惑,像风景一样成为欣赏物,确实过去的图像反应出了以往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地位,但是社会是在变化着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已经渐渐动摇了男性的主导地位,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社会对女权的认识也渐渐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当今虽然仍有许多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但是相比18、19世纪,女性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了很多。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社会内涵,绘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当然也反映了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是在运动变化着的,如同现代人无法完全还原古希腊绘画精神,是因为现在人们无法像古希腊人那样生活思考一般,现在艺术家将女性作为欣赏对象时已经很少再视其为财富和没有灵魂的人。
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提出的女性独立的受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同工同酬、选举权利等都在大部分的世界范围内变成现实。女性主义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理智和丰富,正如《画刊》2013年3月的专题“移动的女性主义”所揭示的事实一样,女性主义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着,不能停滞不前地看待女性问题,直接或者主观的对所有的艺术作品做出武断的评判。
(二)性欣赏大于性压迫
评论家批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女性媚态,也是变相呼吁女艺术家不能画这样的作品,以杜绝女性作为被欣赏对象,但是展现男性魅力的作品其实在当今社会已经不陌生了。我们看展览中的格雷顿·帕里希(Graydon Parrish)肖像作品《肖恩》(如图3),这是一幅头像写生作品,也有人将之称为《美男子像》,因为画中男子极尽媚态展现他漂亮光洁的美国脸蛋,“细腻的皮肤,那么白,挺直的鼻子,微扬的嘴角,妩媚的眼睛,混润的肩膀,还有那从小黑帽子里面伸展出的一缕发梢,向我们展示出一个花样美男。谁不喜欢?” ①在这里男性作为带有性诱惑的欣赏对象已然没有引起我们的不适。那么男性作为女性欣赏对象,是不是也等同于风景呢?其实将风景和女性的地位等同是一种奇怪的逻辑,过去认为风景和女性地位等同或许是因为过去一种观念将女性视为“物件”,而不是女性和风景同作为欣赏对象便有着等同的性质,人本身便可以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作为对人自身的一种肯定。
我们应看到众多优秀艺术作品将女性作为欣赏对象不再具有对女性蔑视和侮辱的含义。假如我们特别强调绘画中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反而增添了女性较低地位的证据,过于激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女性无奈和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特别情况,比如说一些低俗绘画中所反映的丑陋天性,虽然随着知识经济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在社会和职场的角色已经开始剧烈变化,女性在各行业的出色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对一个职业女性来说一边是职场,一边是家庭,她们必须既有女性的柔性,在职场上又必须有男性的决断力,从整个社会来看女性地位的提高还有着漫长的道路,“妇女要面对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既不要辩解,也不要吹嘘平庸。劣势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明智的态度” 。②
三、女艺术家笔下的男性形象
我们来介绍展览中一位艺术家——帕特里夏·沃特伍德(Patricia Watwood),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诸多画廊和机构都展出过。最早追随雅各布·柯林斯在水街工作室学习绘画,后来获得了纽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在法国跟随美国画家泰德·赛斯·雅各布。沃特伍德的绘画风格属于当代古典主义,他信奉传统,但是并不认为传统是唯一的。“我无意追逐过去,我追逐的是那些过去艺术家所追逐的——对人体的赞美,面对自然的热情和人性,一种信念,那就是隐喻和叙事可以帮助我们思索并搞清楚当下的神秘事物,一种信仰,那就是常见视觉语言的表达有一种情感的力量。我构造的图像可以使观者沉思、联想并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我希望我的绘画作品可以成为视觉的诗歌。我肖像画里描绘的人物可以传递出视觉世界里的美丽与沉静。我的作品穿越了神秘世界、寓言以及当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反映了我寻找的意义,完成了将我的绘画主体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的愿望。”
如同画家自己的自述中所讲,她的绘画作品多数都带有象征性和隐喻,借助古典的图式传达画家自己对古典的理解和追求。她描绘过许多黑人肖像,有男性有女性,男性黑人形象总是有着如同希腊雕塑一般强壮的体魄,如《拳击者》(如图4),画中人物有着黝黑的皮肤和强壮的体魄,拳击者这样的身份也增添了人物力量和健壮的特点,与希腊艺术人体的完美和高贵相比显然这样的半裸男性形象是具有性吸引力的,他更加生动、更具有个性,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这幅作品还不够明显再来看另一幅作品《文森特》(如图5),写生黑人全裸像,强健的体魄更加显露无遗,画家如同观察物体一样观察着模特,这种情况我们在20世纪以前是不会看到的,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更是社会制度的改革。
当然我也需考虑种族问题,被表现的是黑人男模,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烟草》(如图6),画面描绘的是一个白人裸体男性,类似于酒神巴库斯式的图式,一手拿着烟草,一手拿着很大的葡萄酒瓶,坐在有些凌乱的床上,床前是一个铺着白色桌布的桌子,上面摆着白盘子,盘中散落着一些葡萄和餐勺,身后的架子上摆了大小不等的酒杯。作品显然是借鉴了古典图式,与前两幅作品不同这幅作品复杂的静物摆放显然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些家具的摆设上我们能够联想到人物的生活状态,与人物表情透漏出的信息一样,主人公在烟草和酒精中享受着麻醉感。男模眼神中透漏着忧郁的气质,如同女模特典雅的气质一样,在这里他也是被欣赏的对象。在沃特伍德笔下所有这些都被表现的轻松自然,理所应当,不会引起观众的任何不适,我们不必试图寻找她作品中的女性气质,或是男性气质,不同性别和个性的画家总是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的情感表达,但无疑沃特伍德是一位优秀独立有思想的艺术家。
四、结语
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反应在女艺术家的自我认定中,也反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不必为了强调女性权力而过激的反对女性形象的欣赏和女性魅力的表现,随着女性主义的研究的深入、社会分工的改变以及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往男性主导的社会情形将会逐渐改变。女性主义的研究让人们清楚看到女性长期以来遭到的不公正待遇,也揭示了其深层的原因,面对众多试图恢复女性地位研究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心理分析、图像学、符号学等方法研究来丰富女性主义的理论,目的是使性别双方实现更大的自由。
注释:
①转引自湖北省博物馆“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讲解稿
② [美]琳达·诺克林.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
参考文献:
[1][美]琳达·诺克林. 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琳达·诺克林著,游惠贞译. 女性、艺术与权力[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英]拉·科克利. 权力与服从——女性主义神哲学论集[M]. 人民大学,2006-2.
[4] 王宏建、袁宝林. 美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李建群.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J].文艺研究, 2003(2).
[6]滕宇宁.女性作为借口——女性主义艺术的局限性[J].东方艺术,2007(1).
[7]李建群.女性主义艺术走了多远?——女性主义革命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意义[J].世界美术, 2009(2).
[8] 柳爱华.质疑当前的女性艺术[J].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学报,上海2001(1).
[9]张鹏飞.镜中独白——自画像艺术里的内心世界[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2).
【李素芬,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