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
SATA 3.0也就是SATA 6Gbps接口推出后,SATA的发展似乎停滞了下来。一方面SSD的高速发展使得SATA接口根本满足不了SSD高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机械硬盘依旧不可能达到SATA 3.0时代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SATA-IO组织制定了SATA 3.2标准,希望用小进步来继续推动SATA接口的前行。
SATA Revision 3.2标准是什么?从名字上来看,它肯定是SATA 3.0标准的后续版本。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SATA 3.2包含的内容要比SATA 3.0更多,尤其是在目前机械硬盘逐渐式微、SSD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从SATA-IO组织的官方说法来看,SATA 3.2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其中包含了针对高速存储设备的SATA Express接口、新增加的M.2接口、全新的SATA USM接口以及一些节能和电源管理的新技术。虽然内容看起来多了很多,但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技术整理、重新规范,因此整体新内容不多。
借路的高速接口——SATA-Express
SATA-Express可以简写做SATAe。从SATA-IO相关白皮书内容来看,SATA-IO将存储系统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SSD、SSHD(就是混合硬盘)、HDD,这三个档次的产品价格和性能是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的。不过,随着技术发展,更快速的闪存颗粒的诞生、更多的存取通道的加入、更强大的控制芯片的研发,目前SSD的速度持续增长,SATA 6Gbps已经满足不了SSD性能增长的需求了。于是,SATA-IO组织需要制定更新的标准来适应发展,比如SATA 12Gbps。但这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容易,因为对于串行的SATA规范来说,如果要进一步加快传输速度,不但成本较高,而且电源耗费将会更为明显,能耗会明显降低,且不够经济。
于是,SATA-IO选择了目前PC中使用最广泛的PCI-E接口作为高速SATA接口发展的目标,这就是SATA Express。为了区分不同设备的使用,SATA-IO开发出了SATA Express/AHCI和SATA Express/NVMe两种不同规格,前者用于兼容性设计,完全兼容旧式支持AHCI的设备;后者这是全新的驱动模式,用于新的SSD设备支持,用于释放更强大的传输性能,两类接口颜色设计等不尽相同,也不能互相插拔。这两种设备的最大传输速度都可以达到2GB/s,远远超过目前的SATA 6Gbps,还会随着PCI-E技术的发展而进步。
从实际性能来看,采用PCI-E 2.0×2的SATAe的有效数据传输速度达到780MB/s,即使这样,也远远高于SATA 6Gbps的有效传输速度560MB/s,超出幅度更是接近40%。这还仅仅是PCI-E 2.0的数据,目前所有SATAe的PCI-E控制器的都基于PCI-E 2.0,在明年可能会升级到PCI-E 3.0,如果带宽和估计一样翻番的话,那么至少1GB/s的实际数据带宽将成为常态,超越SATA 6Gbps的实际带宽至少100%。目前已经有厂商在开发相关SATAe的设备,不过由于英特尔不打算在9系列芯片中支持SATAe,因此目前要么使用第三方厂商的芯片,要么只有等待英特尔、AMD等厂商的下一代产品了。
待完善的通用接口——SATA USM
SATA USM是SATA-IO组织推广的新接口,它的目的是替代USB、Lighting,成为一种全新的通用传输接口。不过这项技术发展并不太顺利。主要原因除了SATA-IO推广乏力外,还有接口本身设计的问题,比如接口过长、过厚,不太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之前SATA-IO组织也推广过诸如e-SATA这样的扩展接口,不过没有供电的设计使得它使用非常麻烦。SATA USM改进了这一点,提供了供电支持。它的接口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数据传输部分本身还是SATA的样式,此外还增加了独立的供电接口(基本规格与电源上扁平的SATA供电线类似),这也导致SATA USM的体积变得比较大,特别是接口长度比较长,易用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过这样设计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SATA USM接口可以直接插接目前的硬盘并读取数据。SATA USM由于设计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有所作为。在新的SATA Revision 3.2中,SATA-IO进一步降低了SATA USM接口的厚度,从之前的14.5mm大幅度降低至9mm。厚度虽然降低了,但长度却没有什么变化。SATA-IO还得想出办法来,才能更好地推广SATA USM了。
超轻薄设备的最爱——M.2
说起M.2接口,可能之前都一直默默无闻,突然出现在市场并迅速蹿红的它,现在已经成为了超轻薄设备的最爱。相比之前的SATAe等接口而言,M.2接口既能兼容SATA,又能使用PCI-E等高速接口,因此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和热捧。M.2接口不仅速度快、兼容规格多,尺寸还特别小。基本款M.2接口的SSD,尺寸为42mm×22mm,在配置单面芯片时厚度仅为2.75毫米,配置双面芯片时厚度为3.85毫米。除了基准规格外,SATA-IO还推出了三种扩展规格。这三种扩展规格主要适用于更大容量的SSD产品,它们都是22mm款,但长度更长一些。最长可以达到基准M.2产品的2倍以上甚至更长。
此外,M.2接口还可以有多种体积配置可选。M.2设备在插槽处设计了两个空槽,分别称为B键锁和M键锁。其中当B键锁激活时,M.2设备可以选择使用SATA接口或者2×PCI-E 3.0接口,速度为6Gbps(600MB/s)或者2.0GB/s;当M键锁激活时,M.2设备则仅能使用2个2×PCI-E 3.0连接,速度提升到4.0GB/s。M.2本身可以面对多个应用场合,根据SATA-IO的计划,B键锁推荐给SSD、缓存或者WWAN模块使用,M键锁推荐给高性能SSD或者缓存使用。其中缓存技术主要是指诸如英特尔在Z68上就发布的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固态硬盘缓存技术或者其类似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大容量SSD作为系统的缓存,能大幅度提高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响应速度。之前这项技术受制于SATA接口的速度,效果表现一般,在加入了M.2这样的PCI-E通道传输后,类似的缓存加速技术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M.2接口已经成为最有希望、发展速度最快的下一代磁盘接口,尤其在笔记本电脑、超级本等移动设备上,M.2接口更是颇受欢迎,同时还被广泛拓展到台式电脑甚至平板电脑等设备上。
绝对超迷你——microSSD
M.2已经够小了,但是对很多超级迷你的设备来说,M.2还是略微大了点。别急,除了M.2外,SATA-IO还制定了microSSD规范。microSSD体积甚至和美分硬币相当,最大容量为128GB。从技术角度来看,microSSD利用堆叠封装技术,将控制芯片和SSD颗粒封装在一起,从而制造超小体积的SSD芯片。这种技术能有效减少产品的体积,且不会损失太多性能,不过昂贵的成本和较小的使用范围,使得它可能很难出现在消费级市场上。
SATA未来的发展路标
SATA-IO组织显然将SATA 3.2当作了SATA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几乎囊括了大量的新存储接口规范。接下来,SATA-IO在进一步完善SATA Express的同时,还将致力于SATA Express的商业化。作为存储业界唯一制定标准的组织,SATA-IO的标准推广在没有明显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对普通用户来说,在SATA 3.2中,和普通用户关系最大的就是SATAe和M.2两种规范了。这两者都将成为未来高速SSD设备的接口规范。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SATA新规范的产品上市、享受高速快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