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
我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和她一同去的还有十多名大学毕业生。那是1995年,当地的民营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招大学毕业生,所以成为当地的热点新闻,频频被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报道。
她做了老板的秘书。工作了几个月后,有一天,办公室里就他们两人,她忙着做秘书分内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
今年,我这个朋友偶然和我说起这件事,她还是有些纳闷,这个老板当时为什么对她说这样一句话。
我问她,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有一点点自卑,但不强。
我解释说,他让你自卑,是因为他自卑。
听我这么解释,她若有所思地回忆说,这个老板的确是有些问题。譬如他常给大学生安排一些艰难的任务,美其名曰是重用你,但一旦你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他就会讽刺说,瞧你们还大学生呢,还不如我这个没文化的。他常这么做,就开始令她隐隐觉得,这个强势的老板好像有点不对劲。
不过,也只是隐隐觉得而已,她没有明确想过,老板其实很自卑,但现在经我这样一提醒,她认为他的确是非常自卑的人。
你怎么这么快就作出这个判断?她问我。
我回答说,现代心理学发现,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当这个老板说“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时,他显然是想和你建立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我行,你不行”,而他这么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
如果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断,这个貌似自信的人有着“我行,你不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老板为什么只招窝囊废?
这样的人在普通生活中不难遇到。几年前,我曾在一个论坛上和一个老板论战,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不愿意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毛病太多。例如:让大学生买复印纸,大学生价都不讲就买了回来;让大学生去谈判,结果大学生把自己公司要付的价码谈高了;没规定着装,结果大学生穿得乱七八糟……
我认为他是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员工,所以没看清基本事实,于是我一直试图站在员工和现代管理的角度上和他论战,一一反驳他,如:用人就是用人优点而避开缺点,如果一个大学生不爱讲价,你不必派他去买东西,说到买复印纸,一个斤斤计较的村妇更合适;大学毕业生没有经验,你却派他去谈判,到底是重用他,还是害他;规定着装很简单,只需你一句话,但你硬是不规定,却又挑别人的刺,这是很无聊的隐秘的权力游戏……
当时辩论得很热闹,多数人支持他,少数人支持我,普遍看法是,如果是大公司,他斗不过我,如果是小公司,我斗不过他。
后来,事情过了一两年后,有一天我无意中再想起此事,突然发现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这个老板没有开除过一个大学生。有大学生主动离开了他,他也承认,那些大学生有脾气有才华。那么,留下的可以说是窝囊废了。他说自己讨厌这些窝囊废,但他又为什么不开除他们,反而将他们都留在自己公司呢?
我想,这其实是他潜意识深处的渴望。他渴望营造这样的一种外部关系:所有人中,只有“我行”,而“你们都不行”。
他之所以渴望营造这样的外部关系模式,是因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相当极端的“我行,你不行”。
有这种极端病态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在我们这个文化下似乎比比皆是。想必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个组织或机构要招人了,明显的人才领导不要,而专门要了几个能力欠缺但爱拍马屁的。
能力欠缺且爱拍马屁,这就可以让一个领导很轻松地将自己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权力空间,投射成功了,他自然会觉得很爽很自在,但是,这个组织或机构的前途就被断送了。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听命于他
我一些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朋友,他们都将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王石当成了自己的偶像。这主要不是因为万科赚了多少钱,王石在事业上多么成功,而是因为,万科这么大的公司,王石居然可以整年在外面游山玩水,似乎很少花精力打理自己的公司。
王石怎样做到了这一点?
我和这些朋友探讨时,他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放权。他们认为,王石将公司管理权下放,所以自己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既然放权可以让自己很轻松,那么,为什么你们不放权呢?我问他们。
他们给出的答案一般有两个:自己的属下能力不够;能力够的属下他们不能信任。
但再探讨下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性格问题。有人能放权,是因为他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放权的理由;有人不能放权,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不放权的理由。
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别人,而在于管理者自己。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么他就总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信任他们的理由,从而可以做到放权。如果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耶么就会倾向于找能力低下的人,或者即便找了牛人进来,也要把这个牛人打磨成一个不自信的人,这样他的确没有机会做到放权了。多数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关系。不过,多数具有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关系。譬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我那个朋友,当老板说了那句话后,她思考了一下说:“的确,可能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个月的,但是,我觉得你很累。”
这是一个完美的答复。老板那句话传递了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层面,他的确一天比她一年挣得多;情绪层面,他希望她自卑。
秘书的答复,则是先承认了事实,但同时拒绝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一旦她接受了这种投射,她就是承认自己不行了,那么,以后这个老板就会继续蔑视她。相反,她将这个投射给挡了回去,暂时会令老板觉得不舒服,但这个老板因而知道,他继续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于是他以后会有所收敛。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老板真的很累。因为,他在玩“我行,你不行”的游戏时,他得付出很大代价,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种场合维持“我很行”的形象,这的确是太累了。
虽然累,但他不敢放松下来,因为他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当他表现出“我不行”的一面时,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评和呵斥,甚至还可能有辱骂和暴打。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总是硬撑着。
但这个小秘书属于另一类人。她当时尽管没有理解老板在干什么,但却做出了完美的回复。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这样的人天然地识破你的假自信,从而接受你投射过来的心理垃圾,但同时,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假若你真的在她面前袒露你的脆弱,她不会看不起你,相反会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忆说,的确,这件事发生后,老板对她越来越好,他仍会训斥其他大学生,但逐渐给了她特殊待遇,不过不是物质奖励,也不是升职,而只是对她有异乎寻常的尊重。
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的,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