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篇文章《名牌大学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s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美国,上名牌大学是主流思想,但是,上名牌大学也有劣势。
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往上看的,只与自己一样优秀或更优秀的人交流。
毕业后,他们选择最具光环的职位和行业,或从事管理岗位,或当企业家,或当政治家。这种精英往往有一个致命劣势——不懂普通人,更不懂小众的想法,他们制作的方案和战略不接地气。
我有一个学生,却选择了不一样的小众路。
大一的暑假,他没有去大企业实习,也没申请银行实习岗位,却找到一家馄饨面馆,对老板说:“让我在您这工作一段时间吧!”这可是一个家庭馄饨面馆,不是连锁店。问其原因,他说想了解家庭企业的生存状态,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白天,他当服务员,待客点菜,有空的时候,他便与其他工作人员交流。在馄饨面馆的工作期间,他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小店经营得更好。他发现面馆的工作流程存在一定的弊病,导致了其他工作人员的不积极,影响了面馆的经营。当他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与老板交流后,老板十分赞赏,并按他的建议改进了工作流程。
大二暑假,他选择去西藏当导游;大三暑假,他与人合作,完成了一个环保项目。他的大学路很小众,并不在意GPA(学分绩),没有考热门的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也没有到知名企业实习。
其实,选择小众这条路成本更高——馄饨面馆需要自己找;去西藏当导游的信息需要自己摸索;环保项目更是需要创意,这些都比跟随主流的脚步更难,更需要思考。
英语中,小众意为“subculture”(地下文化)。美国人似乎天生有与主流对抗的基因,两支篮球队比赛,一支是排名第一,另一支排不上名次。但是,美国人更愿意给排不上名次的队cheer for it(加油)。因为,美国人不希望第一永远是第一,小众也有成功的日子。这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相关。
受个人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小众文化非常活跃。
参加完美国的“高考”,我做过家庭老师,它与家教不一样。在美国,美国人可以选择不送子女上学。有的家长自己教子女,有的是几个家长联合起来,聘请家庭老师。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称之为“小众教育”。我教的是兄妹俩。刚与他们接触,我很诧异,他们太聪明了。哥哥上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我教他英语时,初中的教材他都会了,高中的也会了。我让他做一套美国高考的英语试卷,他竟然考及格了,要知道,我才刚参加完这种考试,考试涉及的内容包括莎士比亚等经典著作。他还选修了斯坦福大学的网络课程,那时,MOOC还不存在。妹妹也是如此。
我真的感到自卑,教不了他们啊!
渐渐地,我发现他们没有作业概念,喜欢什么学什么,从而学习速度很快。原来,他们没有被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所束缚,不跟主流,因为,跟随主流不一定能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后来,我就与他们探讨,一起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看书……
大众、主流,并不一定比小众好,小众,会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大众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比如,大众所热捧的专业、职业,也许并不靠谱。除非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职业,或在这个专业里真的很优秀,不然,你永远都要拼着命与人竞争,这时,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出人头地”,而不是跟随内心,读喜欢的专业,干喜欢的职业。而走小众的道路,却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但需要更大的勇气。
想让自己的人生眼前一亮,不妨跟随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