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魂
一走进著名书画家季昌玉先生的画室,我脑海里随即浮现出“斗室之地书心碑,信手拈来是神笔”的意境。家中画室不过十平方米,书房墙上挂着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接见季昌玉先生时的照片;墙上的另一方匾额“等闲斋”三个字却是出自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画院创始人赖少其先生的手笔;还挂有一幅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书赠季昌玉的“李白诗作品”,真可谓陋室生辉。
画桌上有序地摆置笔墨纸砚,书橱里摆满整齐的书籍,几乎没有多少空间了,季昌玉先生一件件书画作品就是在这小小的画室里创作完成的。他的创作时间一般在凌晨夜深人静后,书桌张铺上宣纸,站着写字作画,这是他多年来被画室“逼”出来的习惯。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那么,季昌玉先生就是“淡泊之上没有更上的淡泊”了。
他曾用书法写了自己撰写的一副楹联:“红薯一锅方知少,墨汁成池不嫌多”。这一“多”一“少”,更能体现出一位老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高尚的品质。难怪先生以诗言志:“丹青半日半清闲,莫遣时光白自流;回首平生惊日短,青山犹在不须愁”。
季昌玉自幼受祖父影响,耳濡目染,书画兴趣渐浓。书法主攻二王法帖,国画取法于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参加工作后,他多次赴名山大川写生,博览各地书画展,获益匪浅。早年他还进行了系统的、深层次的书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遒劲、古朴的风格;写意花鸟、山水作品构图别致、清新秀润、意境隽永。
季昌玉的作品曾受到草圣大师林散之先生点评、赞赏;大师称季昌玉字写的很有功力,也很传统,又有自己的书体风格,很耐看!韵味十足。已故著名画家肖龙士在省博物馆参观季昌玉书画展时认为,当今书坛,名大于实者多,实大于名者少,季昌玉属于后者。对于季昌玉先生的艺术人生,有见诸报端的文字,有见电视媒体的宣传。但他长期居住市井小巷,只顾耕耘,具备了一些大家的素质修养,他的书画作品早就进入了国内知名书画家行列,可他如今却仍然低调,过着布衣般的清淡日子。
他有这么一段三字经:“弄笔墨,三餐清,修心智,在春秋”,记者请教季昌玉,谁的诗句?先生笑说,朝暮弄墨,每日能有清淡三餐,已经知足了。这是自己的书画修身的感悟。
季昌玉先生对名利一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才形成了他的颇具个性的艺术风格。著名书画评论家王惠正评价季昌玉书画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看到他的书作,顿觉笔舞龙蛇,满纸生风,字字珠玑,神采飞扬。”他由衷地叹曰:“真佳作也。”“艺术想象,多变适应,中心稳健,字势自然”,这才是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中国经济》杂志社总编秦耕在采访先生说:众所周知,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而王献之的书法,则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四十多年来,季昌玉在书法上主攻二王法帖,临摹习研,深得其中真谛,兼擅两者之长。观其书法,确有几分飘若游云、出神入化之感。笔画劲利,结构匀称,自然随性,且无论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或是杜牧的《江南春》,在季昌玉所书写的行云流水般的字里行间,你总会寻找到古人的诗情画意、或惆怅、或思乡、或感怀……
季昌玉先生书法大抵有这么一些特点:书写自然,仿佛一气呵成,却处处展现对比,整体布局都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结体的紧与松,笔画的粗与细,线条的强与弱,墨色的浓与淡,字距的疏与密,书写时的弛与张,无处不在,对比鲜明,具有美感,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笔触自然流畅,通篇连贯,上下呼应恰到好处。这样的书作,当今书坛确实为数不多,难怪评委对季昌玉的书法作品没有异议。
手头有一份“季昌玉简历”,如下:
季昌玉,1939年生,安徽马鞍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曹州青年书画院等全国多家书画团体名誉院长、荣誉教授。
1991年至1993年期间,作品《国色天香》获洛阳“牡丹杯”书画大赛二等奖;《黄山魂》获全国“九华杯”书画大赛一等奖;《岁寒三友》获全国“神龙杯”书画大赛优秀奖;1994年《金鱼图》、《花香鱼乐》赴法国巴黎参展并在多国巡回展出。
2008年获“中国书画艺术名家”称号;2010年获“国家级著名书画家”称号。传略和作品分别载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珍品傳世墨宝》、《中华魂国粹艺术大典》、《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等30余部“辞书”、“书画典集”中。
数百字简历,高度浓缩着季昌玉大半生的艺术追求所获得的成果,省市电视媒体在专栏《人在旅途》、《墨香的回报》加以报道。一件件获奖证书,几十本著名书籍收录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常见于报刊,但它远远说明不了一个艺术家所走过的漫长的历程。大凡有所成就的名家,都是一部书,他们人生的简历只是一个“浓缩”而已。季昌玉亦如此。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活,要深入他的精神本质,或者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你首先必须接受他的艺术,认可他的人品。
从艺多年的季昌玉先生,他的人生准则是“先立品,后从艺”。他认为,不具备良好的人品,其艺术是不为人所喜欢所接受的,所以“立品”应放在首位。生活在低处,他追求一种纯粹的艺术人生。
著名书画家、黄山书画院院长张建中是这样解读季昌玉的国画作品:他的画,首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爱恋生活和自然,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他把真实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远观艺韵,近观精微,以情融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他那纯净的用笔和诗的意境,透露了画家感情的神圣,颇有大家之风范,不失为画中精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季昌玉的书画作
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元首和被近40个国家收藏爱好者收藏。特别是日本友人不断来函向季昌玉先生索取墨宝。如:中崎幸作、松本桑雪、荻原坛等先生。
季昌玉先生从艺几十年,他始终在追求着一种纯粹的艺术人生。
他生活在低处,可他的艺术却远远地超越了生活的高度,超越了局限的地域和生存空间。“天道酬勤,”成了季昌玉先生人生的座右铭。一个人不把他的生命价值放在物质的天平上,他的思想必然是自由的,那些红尘世俗的琐事、利欲、权贵,甚至物质,都可能成为他身边的一些不经意的东西。
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同他就有过往来。前些年恰逢季昌玉个人书画展专门前往,赞赏他的作品“云随笔,尽自然,别样红,”祝贺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饱受风霜的老艺术家,必然有一段非同一般人所拥有的经历。季昌玉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由于条件限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举办个人画展,然而,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生存条件不佳的老艺术家,却有着象大海一样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太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在给《季昌玉书画集》序中写道:“今逢盛世,紫气东来,命运得之再造,艺术复以新生,可怜年事已高,几度夕阳红,不教扬鞭自奋蹄,自当十日九挥毫。”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往事的包容,对未来的生活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
他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和领导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尤其是在几年前,在一次书画创作活动中,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勉励,令他终生难忘。虽年事已高,但他的知识没有枯竭,他要为打造一个中国文化名城出微薄之力,尽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季昌玉带给社会的,是他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幅幅作品,伴随着缕缕墨香,回报给社会,让每一个有机会读到他书画作品的人都能在心中洋溢起一丝温暖,体验到一份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