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体对垂直分工技术溢出接收能力的分析

2014-04-29 23:58:31陈振生
电脑迷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东道国分工

陈振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也逐渐加入到以生产工序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垂直分工体系中,凭借自身在制造业的低成本生产优势及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时,东道国可以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以及前后向关联效应这四种方式获得技术溢出来提高东道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垂直专业化分工与技术溢出正相关,并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

关键字 垂直分工 技术溢出 接受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1主要文献

垂直专业化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作为一种分工方式最早由Balassa(1967)提出,Hummels、Papoport和Yi(1998)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使用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一部分作为中间品被出口到另一个国家。在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现象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达。Jones和Kierzkowsk(1990)提出了“分散化生产过程(fragmented production)”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Feenstra把垂直专业化称为“全球经济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用不同贸易指标度量了这一生产方式拓展情况,并评论了信息革命对这一进程推动作用。Arndt和Kierzkowski(2001)发表的论文集中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现象,如全球外包(global 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 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等。根据Hummel等人的定义,垂直专业化分工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由多个连续的可分解的过程或环节构成;(2)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从事专业化生产;(3)至少有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投入品是通过进口取得的,其产出的部分产品又被出口,

2基本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各国间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贸易理论认为,由于不同的国家拥有的资源数量的多少具有差异性,导致同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不同的国家中亦会产生差异。如果国家1拥有的劳动力生产要素多于国家2,则国家1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优势;如果国家2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多于国家1,则国家2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具有优势,这种拥有的要素量的差异程度决定了两国分工和贸易关系格局。

从模型中可以推出,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具有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满足本国需要的同时,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主要从事于资源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满足本国需要的同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别以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如果在两个国家分别独立的情况下,两国分别独立生产两类产品,在这两个国家内部都存在完整的产业体系,既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两个国家的经济不再独立,而从独立到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在利益驱动下,两个国家都逐渐减少自己不具有要素优势的产品生产,而越来越多地用进口来替代,最终各自都集中于自己具备要素优势的产品上进行生产,形成双方间的产业分工格局。

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边际产业理论”。其认为,投资国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首先对外进行转移,即是投资国的边际产业。相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进入转移的行列;在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高的生产环节首先进入转移行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环节中,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的生产环节首先进入转移行列;在同一产业中,企业效率低下的比企业效率高的先进入边际企业的行列。中国学者贝毅、曲连刚与小岛清观点一致。其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往往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

3结论

随着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趋势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量的方面考虑,如果外资规模相对于内资而言偏大,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从而导致负面的挤出效应,说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承接产业水平过小,对产业的促进效应太小,效果不明显;如果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过大,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形成市场垄断,也不利于东道国的产业发展。从质的方面来考虑,如果东道国与产业转出国的技术差距太大,一般认为其不会促进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如果选择承接产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太大,会导致东道国产业在吸收外来技术的过程中出现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不但导致东道国产业的技术水平无法提高,也导致产业转移方依赖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抢占市场,削弱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 43: 279-293.

[2] 胡昭玲,张蕊.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东道国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1:00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6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