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行书入碑

2014-04-29 00:44:03高晓娜
艺术品鉴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书风唐太宗行书

高晓娜

唐太宗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上出类拔萃,他的书法修养也非常高。历代帝王中,擅长书法的很多,唐太宗要算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字体多样,风格俊迈,尤擅行书。

唐太宗的字,特别是他的行书和草书,笔势和字势都与王羲之的书风相近。因为他酷好王书,是王羲之书风的忠实继承者。他曾不惜重金遍求羲之遗迹,竟设计从王氏后人手里“诓”得《兰亭序》真迹,“夜半把烛学兰亭”,死后还要陪葬昭陵。亲自为《晋书·王羲之本传》作《赞》,赞扬王书“尽善尽美”、“古今第一”。又设弘文馆,诏令五品以上京官子弟去弘文馆学书,并将书学立为国学,书学由此蔚然成风。当时,太宗征得羲之遗墨甚多,让褚遂良等作了详细的鉴定,编定《右军书目》 ,藏于内府,为以后研究王羲之书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书写《晋祠铭》和《温泉铭》,是他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其中《温泉铭》更胜一筹,个人风格尤为显著。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原石早佚,从记载上看,唐代《温泉铭》原拓不下几十部,尾题“永徽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墨书一行的,证知为唐初物。后来原拓失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一十七窟),里头就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一为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和柳公权《金刚经》,也是残本。这三件东西都被劫往国外,《温泉铭》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到“汤泉宫”游幸沐浴,御制《温泉铭》抒发情怀。他对秦皇、汉武迷信神仙,寻找不死之药,持严厉批评态度。这由序文“秦皇锐思,不免兹山之尘;汉帝穷神,终郁茂陵之草”两句,便可以看出究竟。说他们神仙鬼怪闹腾,到头来一个化作“丽山”之尘土,一个肥了茂陵之野草。反不如到骊山温泉洗澡疗疴,可以“怡神驻寿”。他下令“面山开宇,从旧裁基”。“疏檐岭际,杭殿岩阴。柱穿流腹,砌裂泉心”。重修“汤泉宫”,表面上为着“蠲疴荡瘵,疗俗医民”。这种戒备森严的帝王行宫别馆,“疗俗医民”恐难实施。这篇赋,仍继承了北魏元苌《振兴温泉之颂》的体例,行文如流水,气魄豁达不羁,认为“人世有终,芳流无竭”。尊重客观规律,对人生看得很开。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风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然而,出于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曾云:“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宋米芾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得很清楚:“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直至孙过庭《书谱》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庭色彩,而渐失光辉。

行书自后汉产生,在魏晋帖的领域中流行,却未在碑的范围有所作为。这与行书本身特点及书碑风尚有莫大的关系。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以流美为能,自晋世以来的工书者,多以行书名世,钟繇所擅的“行狎书”是也。二王续之,行草更造其极。而碑刻之文,以记功颂德为能事,书法之风力追以方严整饬为主。秦为篆,“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汉为隶,“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张怀瓘《六体书论》)楷入碑,“正则端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赵构《翰墨志》)都是宜于入碑之书法。直至而今,楷书因其比篆隶便简易识,依然是入碑的首选。唐以前立碑便限于真楷篆隶了。唐代的张怀瓘还是认为行书只是“趋时适变”的产物,“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行书能够“趋时适变”,并在帖的领域以达到高峰的同时,在碑上却不见其功。袁昂《古今书评》:“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不端正”的评价应是针对其行草书书法的风格而言的,而行书的这种趋于飘逸流便的风格特点,却与历代碑文习尚所要求的严谨风格互有抵牾。以此,也最终造成了行书入碑未能发于唐以前,虽在有唐一代大有发展,亦不能与楷书入碑大流相抗衡。但是,我们看到,唐代的行书入碑亦是在帖的范围之外开拓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圣教序》为保存王字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这是在王书真迹已失的情况下,我们还可籍此略窥王之眉目。而《圣教序》的出现,和随后的李邕以行入碑而名世,却都离不开第一个真正用行书书体,创作碑文的开创者——唐太宗的实践与努力。

当然,单凭一夫之力,唐太宗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创变的。书法至初唐,承六朝与隋风最为切近,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碑刻方面,初唐书风亦是以承袭北朝及隋碑刻为多,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南北朝社会动荡,各个阶层的人士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到处辗转迁徙。而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迁徙,在客观上也促成了书法人才的流动和南北书风的融合。这正如南北朝虽然处于分裂时期,却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一样,书法的南北交融也是一个历史的总趋势。行书作为帖学的流行书体,又是一种日常较为实用的书体,在南朝流行漫衍,在南北交融中,对书碑产生影响亦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书风唐太宗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关东学刊(2022年3期)2022-10-14 11:51:02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关东学刊(2022年2期)2022-08-25 08:36:54
脚踏实地
海燕(2021年7期)2021-07-02 08:38:32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6
唐太宗 善听劝谏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艺术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4:55
书画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4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