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运渠
泰和通宝当十钱,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铸币。直径4.4厘米,重28克。币文为柳体楷书,对读。
女真族祖先在夏商时代就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史称肃慎,北朝时称为勿吉,隶属渤海。十世纪初,辽灭渤海,改称女真。公元1113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称帝,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国号金。然后用十年时间灭辽,公元1127年攻占开封,灭掉北宋,占领中原,历时两年。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在公元1234年灭蒙古。金辖地五京十九路,即中都大兴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十九路包括女真旧地、辽国旧地以及宋朝的整个北方与中原地区。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金朝的农业及冶炼、纺织、造纸、印刷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与商品贸易频繁。金章宗完颜琼继位后,加强官制改革,完善礼仪制度,并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二月,制定法律,彻底解除奴隶制度,实现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并进一步采用汉族服饰礼仪,提倡女真族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金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推行汉文化上,金章宗不遗余力。在即位前,金章宗就熟读了儒家的《诗经》、《尚书》、《孟子》等经典与道家经典著作。在即位后,即下令封孔子的嫡系后代孔元措为衍圣公,并下特令修缮孔庙,兴办教育,完善科举制度。设弘文馆,翻译儒家经典,曾诏令35岁以下女真族亲军必须熟读《孝经》、《论语》。在金章宗的大力推行下,汉语逐渐成为女真族的通用语言。北宋所藏历代名家书画,多被金人所获。金章宗设立书画院,令王庭筠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金朝所藏书画550卷,并分别定出等级,金章宗亲自为之题跋。金章宗所作的这一切,对民族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金代的皇帝中,金章宗的汉文化修养是最高的,亦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据传其母为宋徽宗的某个公主之女,受其母影响,金章宗酷爱金石书画,曾下功夫抄写佛经,临摹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书与花鸟墨竹,往往形神毕肖。他在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上的题跋,用的就是瘦金书。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评其书曰:“承平旧物霓裳谱,宝气辉煌千古”,虽言过其实,但亦可知金章宗笔墨功力并不浅。泰和年间铸币铜质之精良、工艺之高超、币文之隽秀,与金章宗的个人喜好是分不开的,此所谓“上有所好,天下翕从”。
泰和通宝折十大钱,币文为柳体楷书。在历史上,柳公权与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柳书一直是后世学书者临摹的典范之一。柳书字型端正,结体用笔法度严谨且富有变化。取欧体的紧密,取颜体的纵势,遒媚劲健,貌显清刚,以骨力胜,人谓“颜筋柳骨”。柳书用笔中锋,逆起回收,方圆并用,提按分明。长横舒展,起笔方斩,短横粗壮,形态多样,这在泰和通宝币文的“泰”、“通”横画可见这些特征。竖钩在重顿之后,右侧多呈半椭圆形时再回笔踢出,为柳书典型笔法,如“和”字的“禾”部;折笔如“和”字的"口"部,从短横末端提笔向右下顿成肩形,按得稍重,折出的竖笔略粗于横;“口”部呈倒梯形,左竖笔下伸出脚,这也是柳体“口”部不同于他体的常见形状;撇轻捺重,平捺尖长,如“泰”,“通”之捺。币文具有鲜明的柳体特征,风神峻朗与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同。在历史上,“唐人集王,金人集柳”,是时风所尚,唐人集王如怀仁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金人集柳如立于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的《沂州府普照寺碑》,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六十二字,为仲汝尚撰文、集柳公权字而成,故余以为泰和通宝币文乃金人集柳字而成。
金之女真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所铸钱币全用汉字,这一点在历史上与西夏、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铸币不同。金代铸币多仿北宋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形制,不惜工本,力求精整,要求甚严,《金史食货志》载,在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初铸钱,因质量低劣,监铸官被杖责革职。金章宗所铸泰和通宝,有平钱、折二、折三、折十共四种。除折十钱为柳体楷书外,其它三种币文皆仿瘦金书,已比较罕见。泰和通宝折十钱更为罕见,传世仅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