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十年诠释成长与责任

2014-04-29 20:38何佳艳
投资北京 2014年12期
关键词:热电北京市能源

何佳艳

历史长河,十年一瞬。2004年12月8日,京能集团由原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和原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合并重组而成。重组之初,京能集团控制装机容量只有188万千瓦,在整个电力市场份额中只占0.43%。而今,京能集团控股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达1503万千瓦,位列全国电力投资企业第三名。与此同时,集团的资产规模从2004年的260亿元上升为1501亿元,投资区域从北京扩展至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乃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境外市场。数字背后,京能人走过了锐意进取、快速发展的十年。

投资区域不断扩展的同时,京能始终坚持北京为重。“承载首都能源供给与环境责任”不仅是京能集团的战略目标,也是京能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十年来,京能集团服务北京的能力不断增强:集团直供北京地区的发电量比2004年增长8.6倍,占北京市平均用电负荷的75%;集中供热面积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北京市总供热面积30%。北京市本地市场上,京能集团电、热供应量位居第一。电、热供应市场占有率提升的背后,伴随着北京市为应对雾霾压力而开展的能源结构的艰难调整。回顾京能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十年也是京能人在环境资源约束之下绿色成长、和谐发展的十年。

锐意创新、快速发展

2004年12月8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和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合并重组为京能集团,并赋予京能集团作为北京市电力能源投资建设平台的功能。原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于1993年9月,投资涉及电力投资、高新技术、金融证券、房地产等领域,拥有控股公司13家,参股企业28家。原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成立于1989年11月,投资涉及高新技术、能源环保、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创业投资等领域,拥有控股公司8家,参股企业47家。

北京市政府当时合并重组京能集团,是适应电力能源行业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五大任务。2002年底,五大发电集团从国家电力公司分离。随后,各家发电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电源布局。我国年均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先后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风电、发电量大国。五大发电集团已占电力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加上国华电力、长江三峡、华润电力、国投电力、中广核等新势力强势崛起,地方电力企业除少数几家外,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出于北京市政府合并同类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北京市国有企业的考虑,京能集团应运而生。然而在大型央企唱主角的电力市场,重组之初的京能集团仍然相形弱小:仅拥有4家中小规模发电企业,控制装机容量只有188万千瓦,在整个电力市场份额中只有0.43%。这么弱小的规模,要想直面电力行业各大企业的激烈竞争,出路只有一条:创新。

创新首先来自战略思维层面。

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国发〔1988〕45号),国家先后成立农业、林业、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六大专业投资公司。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由于固守传统的财务投资型模式,早期成立的投资公司业务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发展艰难,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以国开投等为代表的投资企业实现了成功转型。广东电力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地方投资企业也及时转型,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底重组之初,京能集团投资行业分散,且不成规模。总资产约260亿元,拥有投资企业96家,其中参股企业占比78%,涉足20余个行业。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模式,使得集团业务分散、实际控制力弱、内部管理不足、经济效益偏低。集团领导层意识到,必须大力推进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借鉴行业内企业成功转型的经验,探索能够促进投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道路。而集团转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战略定位的选择。

为此,集团成立了以董事长挂帅的战略转型领导机构,在外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对现有行业竞争状况、发展潜力、外部机遇与挑战、内部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比较,通过对中层以上领导人员的问卷调查以及座谈、访谈,召开不同层次、不同业务领域、不同管理岗位的座谈会、讨论会。经过七、八个回合,集团上下在战略定位上取得了共识:能源为主、适度多元、产融结合、协同发展。

战略定位清晰之后,围绕这个定位,京能开始管理体制的创新。

重组之初,京能集团业务涉及20多个子行业。为了做强做大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集团组建了资产管理分公司,专司清产核资、股权退出工作,推进辅业全面退出。同时集团新建京能国际,整合了常规火电业务;组建京能清洁能源,整合了清洁能源业务;组建京能置业,整合了房地产开发业务;通过股权置换,整合了创业投资业务和节能环保业务。

能源、热力、房地产业务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要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光靠自身的积累远远不够,必须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以保证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资金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价值。2005年,京能集团在北京市属国企中第一个组建了财务公司,负责集团资金归集管理工作。2012年,又组建了融资租赁公司,推动了集团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快速发展。作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清洁能源(00579.hk)、京能热电(600578.sh)京能置业(600791.sh)的大型集团,京能非常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进行融资和再融资。除股权融资外,2009年以来,京能集团已成功发行40亿元中期票据(发行利率较同期基准利率低20%)、成功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相比,每年节约利息支出2000万元)、20亿元保险信托计划(基准利率),有效保障了集团资金需求。2012年,集团系统发行公司债36亿元,私募债40亿元,年节约财务费用过亿元。

除此之外,京能集团在管理创新方面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比如通过实施扁平化管理,持续的内部业务整合,打造了资金归集、电力生产运营、燃料统一调配、房地产投融资、清洁能源融资、工程检修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七大集团专业化管控平台,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在管理层次上,建立起“总部--二级公司--项目公司”的三级管控体系,努力压缩管理层级,努力消灭四级及四级以下企业;通过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和ERP信息系统化建设,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动集团管理转型等,在北京市国有企业中都是首开先河。

清晰的战略定位,高效的管理体制,为京能集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国发电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五大发电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京能集团在发电行业亏损局面没有大的改观情况下,率先走出困局,实现了投资经营形势的全面好转。

2011年底,北京市政府从优化首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高度,将京能集团与热力集团合并重组,促成了电、热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目前,京能集团有三大主业,分别是“能源投资、热力生产和供应、房地产开发经营”,三大主业资产规模占到集团总资产的88%。

围绕核心业务,京能集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集团可持续发展。发电业务是集团的核心主业,技术密集,环保要求高。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部署要求,结合实际,依托主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旗下的两家相关公司进行明确的战略定位,源深节能技术公司定位于节能环保领域的成长业务平台,创业投资公司定位于节能环保领域的种子业务平台,分别投资管理产业化项目和孵化种子项目。目前,源深节能技术公司重点推广的电厂余热深度利用项目、阳光校园金太阳工程、噪音治理项目、软稳电除尘项目、脱硫脱硝项目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两家公司进入上市排队状态。

截至2013年底,京能集团资产规模1501亿元,净资产为522亿元,资产负债率65.21%。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320亿元,营业收入稳居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30位)。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占北京市属利润总额的10.64%。目前集团控股的电力总装机容量为1503万千瓦,位列全国地方电力投资企业第三名。在北京本地市场上,京能集团电、热供应量位居第一。

和谐发展,服务绿色北京

当前北京正处于建设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关键期,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作为雾霾治理的重要措施,北京将增强供热保障能力,优化供热结构,逐步建立以气为主、梯次配备、多源互补、多网共联的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供热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成新能源高端研发、高端制造、高端示范中心。对于以“承载首都能源供给与环境责任”为己任的京能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直以来,京能集团作为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坚持以服务“三个北京”建设为宗旨,配合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开展了大量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项目。作为政治任务,很多项目甚至完全是出于国企的社会责任,突破了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做。

譬如“绿色奥运”项目。2006年,京能集团京丰燃气热电(410MW)机组投产,开创了北京市燃气发电先河。2007年,集团官厅风电场(150 MW)投产,实现北京风电零的突破。2008年,集团太阳宫燃气热电(780MW)建成投产,为“绿色奥运”承诺和保障北京奥运顺利举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外交部和北京市展示我国新时期绿色能源的基地,被确定为外事接待的重点单位,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大燃气热电中心”项目背后也凝聚着京能集团的艰苦付出。为了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供热保障能力,北京市要求在十二五规划基础上提前三年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四个热电项目中,三个由京能集团控股建设,一个由京能集团参股建设,京能集团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号召,累计筹措资金135亿元,协调各方加快建设步伐,参股的东南热电中心2011年12月投产,控股的西南热电中心2013年2月投产,控股的西北热电中心、东北热电中心也已于2014年采暖季投产。同时,集团加快“四大燃气热电中心”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城六区供热锅炉房清洁化改造工程。这将有效缓解核心热网供热需求紧张局面,为改善北京大气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

此外,京能集团参与的区域能源建设,也是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工程之一。目前,京能集团控股的昌平未来科技城区域能源工程已开工建设,海淀北部新区热电冷三联供项目、昌平科技商务区(TBD)能源配套工程、亦庄新城热电冷三联供项目、首都新机场燃气热电联产项目、丽泽金融商务区集中供冷项目、通州台湖区域能源工程等一批项目也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投资总额109亿元,这些项目将在“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前期陆续投入运行。

当前北京市的热价形成机制、财政补贴机制等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配套机制均有一定程度的滞后,而京能当前正在推进的四大热电中心、区域能源中心、煤改气锅炉房等项目的配套管网,均属于重大民生项目,从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京能承担起了这些项目。当然以战略眼光来看,这些项目属于为北京能源战略储备进行基础准备工作。待能源结构调整的配套机制到位之后,京能集团在首都能源供应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将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将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热电北京市能源
福州热电两台660MW热电联产工程核准获批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热电转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型热电制冷装置的实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