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一个问题:下行。这种经济下行,不是经济速度在往下走,而是“从高位运行到下行”。
过去,由于冷战、封闭让中国改革开放延迟了很久,到1980年才开始开放,而一开放就把战后形成的全球化势能释放出来,这是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经济一被拉下来,三大块石头就浮出水面了。
第一块石头是成本。成本就是企业的开支,比如钢铁企业库存什么时候买的?都是大家都是看好的时候买的。等到钢铁价一下去,过去买的库存就能顶死企业。如果是借钱买的,那就死得更快,因为要还息。第二块石头是债务。由于债权合约都是在好的时候签的,随着真实利率的转正,债务就形成了。第三块石头是过剩产能。市场和政府两个力量一起推动了过剩产能,等到市场“一拉脸”,外需没有了定单,可钱已经变成社会的了。
正是以上这三块石头,把国民经济顶住了。所以现在很多的企业很茫然,实际上是看错了时机,在不好的时候反而是投资的时候。这就要求企业在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升级,内外兼修:对外,新兴市场大有可为;对内,则改变观念,在冬天敢于投资。
危机过后,全球的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的份额大幅度地提高。而中国的“外向经济”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还是习惯于最发达的那个市场,接单子生产,成为世界工厂。但这样并不是真正的新兴市场,所以中国现在提出海上、陆上两个丝绸之路,APEC会议宣布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个就是重大战略。
因此,外需不是没有市场,国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尤其是精密制造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我们为什么要买进口货?那些东西中国人都是可以造的,只是品质要差一点。就目前来看中国还是不乏好企业,比如华为,按它手机业务的发展趋势,过几年发达国家就麻烦了。
这样的空间布局里面,就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我们现在要学会的是“跑马征地”,真正地让这些骨头挂上肉,变成现在的城市生活,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做。
所以,根据过去的经验,越冷的时候越是要调整预期。所有人都说不好的时候,把未来谋划清楚;很多人说不行的时候,勇敢地决定投资;在很多人没有醒过来的时候,在冬天投资。等人们都醒过来的时候,买啥啥贵,也就没你什么事了。
这个时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要认清形势。当然,这一点国家也在进行部署,深化改革。然而,更重要的产业界、企业界、第一线要认清楚现在这个形势,抓住这个战机。
所有优秀公司,都是在冬天谋划、布局和投资,然后再准备下一步的。等到别人看见的时候,就是5年以后的成败得失,5年以后的市场份额,5年以后的风光云影。
(本文据经济学家周其仁在“2014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