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批”人家

2014-04-29 00:44毛亚楠张哲
方圆 2014年14期
关键词:女老板小丽摊位

方圆记者 毛亚楠 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动批”人家

这里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行走在市场之内,耳边响起的是最流行的音乐,走几步就能看到印有印第安人头像的T恤,穿着花边短裙的时尚导购正在门前忙碌

不知何时起,著名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传来了即将搬迁的消息。6月初,又有消息称河北廊坊的永清县是“动批”外迁的首选地,永清离北京60公里,交通并不便利,配套设施也与北京落差甚大。听说了这些消息以后,51岁的女装零售商姚伯青显得十分失落:“来‘动批十多年了,真的要离开这‘发家之地,还挺感慨。”

“动批”的搬迁据说与首都产业转移的城市发展规划有关。近10年来,“动批”的飞速发展与扩张,使得这里每日都人流如织,喧嚣非常。日均客流量达10万余人的“动批”,有2万多商户在此常驻,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服装批发摊位1.3万余个。“动批”的过于“繁荣”,也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于是,搬迁似乎就成了必然结局。

对搬迁诸多感慨的姚伯青是最早与“动批”有关联的那批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北京做服装生意了,店里的货他都去“动批”拿。那时姚伯青还没有自己的车,“动批”这里也没有高楼,所有的商贩都将摊位摆在路边上卖,人们提着小推车,拎着黑色大塑料袋,以在菜市场里挑菜的架势疯狂选购那些便宜又实惠的衣服。“拥堵和脏乱”是“动批”留给姚伯青最早的记忆。

61岁的辽宁人周进军是“动批”最早的商户之一。1998年,45岁的他来到“动批”,用很便宜的价格在马路边租了一个摊位,搭了一个“铁皮蓝棚”,干起了服装批发的生意,这一干就是16年。

去年年底,因为租金渐长,周进军又将店铺从金开利德市场搬到了现在的天和白马市场。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小作坊里,周进军端着水杯告诉记者:“随着我年纪越来越大,再加上电商的冲击,现在的生意一年比一年不好做,有时候会怀念以前的日子,那时候没有分流的服装批发市场,大家都来我这拿货,早上5点就起来‘抢货,来晚了好货就没了。现在呢,一天也来不了几个人。”

周进军说,在“动批”做得久的人,谁卖得好或不好,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他特别羡慕天和白马市场二楼的一家叫“苏曼缇”的店铺,“人家也经营了近20年了,生意却一天比一天红火”。

果然,当记者找到“苏曼缇”的店铺时,安徽籍的老板张来月甚至都没有打招呼的时间。每年的7月和8月,是“动批”的生意淡季,可张来月的潮流打底裤却不受影响,销量火爆。整个市场二层,只有张来月拥有相对的两间大门店,一个用来挂货展示,一个类似分拣货仓。负责运货的年轻人在张来月的门前一趟趟地搬运,张来月则坐在门口的板凳上,填了一张又一张单子。

比起周进军,张来月赢在学会向潮流转型。做服装行业,跟随潮流很重要,否则传统店铺只能面临衰落。这里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行走在市场之内,耳边响起的是最流行的音乐,走几步就能看到印有印第安人头像的T恤,穿着花边短裙的时尚导购正在门前忙碌……

30岁左右的广州人小丽在一家名叫“森布日”的店铺里工作了6年,如今已经从导购做到了店长的位子。2008年,她刚来到“动批”的时候,“森布日”还只是众合批发市场里一家不起眼的日系风格小店,女老板也是个80后,内蒙人,有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森布日”。

森布日和男友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二人在北京“漂”了几年。2008年,他们在“动批”租了一个门店,做起了原创服装。小丽刚来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女老板在狭小工作室的桌子上画设计图。画好图后自己打板、采面料、订染。近几年,市场上突然刮起了“原创风”,小丽这才意识到女老板拥有十分超前的眼光。

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森布日”慢慢地从一个很小的店面变成现在这个在天和白马市场有着200平方米左右的精装铺子。女老板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产品商标,公司形成“前店后厂”的运作模式,她在丰台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小丽说,最近森布日怀孕了,“她打拼了这么久,终于可以休息下做一回幸福的妈妈了”。

25岁的晓轩是当年来“动批”打拼的老板二代里的翘楚。她的父母也是从地摊干起的。大学毕业后,学管理和设计的晓轩接过了父母的生意,专业的积累及艺术上的天赋帮助她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店铺品牌风格的转型,给自家传统店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而同样是老板二代的李琦年龄更小一些,他18岁的时候就从老家哈尔滨来到北京“动批”做起了服装导购。之所以选择来这里,是因为他从小看着父母在“动批”卖衣服长大,他喜欢跟这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打交道。

听说“动批”要政策搬迁,李琦倒不怎么担心,“估计三年之内搬不了,真搬了的话再另谋他路呗,能有什么办法。”

猜你喜欢
女老板小丽摊位
水果摊的主人
一个摊位富了一家人
送水工智辩女老板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母亲的摊位
武大十大
我是猫
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