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批注式阅读

2014-04-29 03:51:13刘福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读书文本课文

刘福洲

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年来,我们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所谓批注式阅读,它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批注式阅读可以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呢?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一、批注——于经典词句处

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对于这些经典词句,我指导学生利用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想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批注。以便加深理解,感悟其内涵。

二、批注——于课文疑惑处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只有读得透,才能问得深,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每一次读书的时候,边读边想,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上,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呈现他们心中的“疑惑”,已经成了我们读书的一种习惯。教师从学生的疑惑中进行提炼、分析、概括,总结出一节课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批注——于独特体验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会对同一篇文章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说中得。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的创意及成果,获得别人的赞同与理解,学会欣赏别人批注中的自己没有关注或没有深入理解的东西。“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

四、批注——于课文留白处

在阅读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思索。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通过给课文做批注,不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拥有了自主阅读的精神,在阅读中让自己的个性神采飞扬。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 622600)

猜你喜欢
读书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