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秋玲
摘要: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作品,气息的运用也不相同。很多歌唱者由于不懂得根据作品的风格来控制气息,无论唱什么样的作品都使同样的力量,更有甚者导致对嗓音的损害,而使学者的歌唱生涯终止不前。本文从悲痛激愤、含蓄思念、欢快活泼三种不同情感的作品来阐述如何进行气息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风格。
关键词:气息 情感 声乐作用 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不同的创作背景,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风格。因此,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气息,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一、悲痛激愤型声乐作品
《铁蹄下的歌女》是一首悲痛激愤型的声乐作品,想要表现的是生活在磨难下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悲愤。歌曲的前两句均为弱起乐句,表达歌女不甘心被压迫的心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气息悠长。因此,在演唱的时候,重音要放在“la”和“sol”上,并注意饱含深情地进行演唱。接下来的两句是歌女们对现实的不满,节奏紧凑。演唱的时候,演唱者要注意合理控制腹部的气息,保证气息的弹性,以增强声音的力度。歌曲的第二段是人物的控诉,饱含血泪。因此,演唱的时候要饱含深情,着重表达人物内心的凄楚。在演唱过节奏紧凑的朗诵性部分之后,要注意采用悠长的气息来达抒情的效果。尤其是在“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飘流”这一句,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弱起伏。因此,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渐强和渐弱之间的交替变化。要对气息予以合理的控制,声音从弱至强,然后再逐渐从强回复到弱。歌曲的第三段具有之前两段音调和节奏变化的综合特点,旋律跨度较大。因此,在演唱的时候,首先要表达出人物的悲愤之情。然后逐渐变弱,表现出人物的苦苦挣扎。因此,在演唱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声音的强而有力,雄壮。刚劲时,气息要沉下去,要饱满。此时用气较剧烈,气流流速较快,流量较大。因此气要平稳均匀,切不可猛冲,也不可一股股地向外推。
二、含蓄思念型声乐作品
歌曲《思乡》是一首表达对故乡依恋的声乐作品,属于典型的含蓄思念型歌曲。整首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的方式创作而成,为降E大调。在歌曲的第一段,主要是描写景物。前奏结束之后,音乐开始利用“抑扬格”的摇曳织体结合续下行摸进音调的方式,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春风拂面、柳枝摇曳的画面。而上伴奏音型以及下起伏的分解的使用,又烘托出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便需要从整首歌曲感情基调出发,以“思念家乡”为根本出发点,满含深情的予以演绎。并在演绎的过程中注意合理调整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声音的力度等。歌曲中写到:“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的凭栏无语。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前三小句由弱到强再到弱,气息起伏,声音清弱,柔和,把人带入一种凄凉又暗含忧伤的一种境界。后面几句语气加重,并加上反问语气。在歌唱上应由强烈的气息支持,但是声音要弱出。到了歌曲的第二段,表达的是浓浓的乡愁。情绪从缠绵的思念转变为激动的无奈中来。节奏突然变得紧凑起来,调式发生变化,力度也不断增加。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便需要适当的增加声音的力度,保证气息的饱满。“问落花”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这一部分,调性再现,想要表达的是万千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因此,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变化。演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的时候,要以自由的速度演唱,以表达游子们思乡却无法回乡,只能寄托于幻想的无奈。要注意弱化音量,合理处理语气,注重表达游子们的内心世界。而到了歌曲最后一句“我愿与他同去”的时候,则要注意及时的表达出情感,并合理控制气息,保证音量从强之间转弱。歌曲最后,伴奏和歌曲的开头呼应,摇曳的柳丝再次出现,即暗示着游子无奈的思乡情绪。因此,在演唱这一部分的时候,声音轻弱,柔和,气息要平稳,徐缓,有节制,尤其是高因区的弱音,一定要控制好,保持气息的流速,腰部保持唱强音时的有力的,有韧劲的推挤腰带的感觉,同时要保持气息的流速。
三、欢快活泼型声乐作品
与演唱悲痛激愤型和含蓄思念型一样,在演唱欢快活泼型声乐作品的时候,也需要结合不同作品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气息。例如,声乐作品《火把节的欢乐》多用切分节奏,欢乐俏皮、轻盈优美。通过欢快且活泼的形式,表达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景。因此,在为了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面,曲作者在整个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花腔技法,即各种跳音和琶音,并使用了大量的衬词“塞罗塞里塞罗塞”。在演唱的时候,为了表现出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歌舞来歌颂美好生活的场面和意愿,便需要对气息予以轻柔地控制。通过合理的气息把握,既要唱出连贯流畅的音乐线条、灵巧流畅,又要具有弹性、有力度、轻松、欢快、清晰匀称。
总之,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作品在演唱时气息控制都有所区别。作为声乐表演者来说,要想取得演唱的成功,除了努力练就高超的演唱技術,还要对歌词、旋律和谱面的符号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只有演唱者亲身融入生活,感受生活,从中汲取艺术养分,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才能更好地驾驭声乐作品,准确的演绎作品的情感内容。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汤雪耕.怎样练习唱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