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
[摘 要]中国的土地细碎化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多学者将其视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发展的桎梏。由此,人们提出加快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清晰稳定产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等一系列的建议[ZW(DY]陈永志.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来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认为这些措施能够促进农地集中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但是,这只考虑了土地的供给方面,却忽视了需求方面。长期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即使承包经营权流转顺畅,供给充足,但是无法吸引资本,农业规模经营就无从谈起。本文以《寻乌调查》中地主富农集中了大量土地,但却不规模化经营而选择租佃给农户以收取租金为例,说明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归根结底是由农业经营收益决定的。
[关键词]土地细碎化;租佃制度;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09-02
1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解决了集体经营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权力寻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阻碍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等。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1930年5月所作的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了这个调查。
2 文献综述
学者们针对农地细碎化现实下如何促进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做了诸多的研究。钟宁甫等(2009)认为现阶段进一步改革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促进作用不大,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才能真正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经营收益,从而促进农户的农业投资。黄祖辉等(2008)认为虚化的利益主体、分散的流转形式、无序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影响土地流转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以及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叶剑平等(2006)认为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然而,在《寻乌调查》第四章旧有土地关系中,可以看出,土地租佃制度在当时的赣闽边农村非常普遍,地主富农这些集中了相当数量土地的阶层选择了将土地出租给一家一户的农户经营,而不是自己规模化经营。
3 《寻乌调查》中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状况
3.1 寻乌的土地占有状况
寻乌的农村人口成分为大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的)0.045%,中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的)0.4%,小地主(收租二百石以下的)3%,破落户1%,新发户2%,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4%,中农(够食不欠债的)18.255%,贫农(不够食欠债的)70%,手工工人3%,游民1%,雇农0.3%。旧有田地分配为公田40%,地主30%,农民30%。
3.2 寻乌租佃制度的特点
在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农村的租佃制度与华北、苏南、关中等地的租佃制度相比,具有租佃土地多、公田多、成分租多、土地流转快等特点。租佃土地占到土地总数的55%~65%,其中公共租佃土地占1/2,甚至比个人租佃土地多,大致在30%~40%;地租额则大致都在正产收获量的1/2左右;地租形态以分成租占绝对优势;租佃经营的操作则普遍实行契约化。
在南闽西地区,占全部土地30%~40%的公共土地,无一例是作公共经营耕种的,全部以收取地租的形式,分散租佃给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户耕种;在地主富农占有的40%~50%的土地中,大中地主的土地基本上均采用租佃经营方式,小地主除自耕土地外,多数也出租部分土地,但富农占有的16%~20%的土地,则大多数是自己耕种;减去小农和富农自耕的土地,这40%~50%的土地中,有1/2左右是以租佃方式出租经营,数量可达到总土地的20%~25%。出租经营的土地还远不是公地和地富阶级的土地,租佃土地的数量会在55%~65%。
收租二百石以上的中等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的大地主,他们对于生产的态度是完全坐视不理。他们既不组织劳动,又不组织生产,完全以收租坐视为目的。寻乌全县共有八个大地主,“屎缸伯公”潘征明,连田地、房屋、山林、牲畜以及他在吉潭圩上开的药店、杂货店,共计价值三十万元,田地收租一万石左右。
4 结 论
对于赣闽边区的农民来说,身处“人多地少”、地权集中而流转迅速的经济环境中,农民们通过拓展副业和向外兼业劳动,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求生存。另外,农民副业与兼业性劳动,其收入远远高于农田劳动。
地富阶级将大量土地集中于自己手中,本可雇工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经营,然而除受制于农业劳动的季节性、时效性强制约外,还受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劳动自律性强和劳动的监督管理、劳动好歹的衡量等难度大的制约。
可见,在土地产权明晰,非农就业机会多,甚至地主富农阶级已经集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传统以来一直是“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市场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论述了资本逐利的本性。只要农业投资的利润低于商业,那么就算有充足的土地,地富阶级也不会选择规模化经营,而是一方面投资商业,获取高利润;另一方面将土地出租,收取1/2左右的产量,通过剥削剩余价值来进行资本积累。在当前的中国如何改变农业整体利润率低的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
[3]钟宁甫,等.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J].经济研究,2009(12).
[4]黄祖辉,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8(2).
[5]郭红东.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8).
[6]武凤平,刘飞驰.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