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做法及启示

2014-04-29 14:35黄珊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供给重庆

[摘 要]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模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高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阻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做法以及其启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重庆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4-02

2007年6月7日,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试验区。因此,重庆必须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重庆在城乡统筹改革中,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等,保障了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由政府、市场或个人提供的,为了满足农民共同需要、农村发展和农业服务的,具有公共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或服务。总的来说,农村公共产品涉及广大农村的水利水电设施、农田基础设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等内容。

一、重庆市促进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具体做法

1.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直以来,重庆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以及政府政策的偏向等原因,造成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差距越来越大。重庆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缩短这种城乡差距,2007年,重庆被设立为改革试验区,为重庆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因此,重庆政府在认真贯彻中央政府政策方针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推进重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1.1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

重庆市政府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本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使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各种专项补助和项目资金,加快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财政投入“三农”资金584亿元,增长40%;农村经济总量2370亿元,增长13%;农业增加值720亿元,增长5%;乡镇企业增加值1720亿元,增长12.8%。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达到6438元,四年接连跨越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取得突破,人均纯收入达到6030元,增长25%,两年累计户均增收7900元。[1]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初步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1.2建立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扶贫机制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重庆市政府实行了“一圈两翼”的对口扶贫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效为标准,在互助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机遇。具体来说,对口帮扶主要包括促进产业联动、促进劳务合作、强化科技帮扶、推动教育互助以及加强卫生资助等目标任务。这种帮扶机制涉及各个方面,促进了“两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缩短了区域差距,完善了“两翼”地区的公共产品,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渡口区对口支援忠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支援忠县810万元,完成市政府下达年度任务量近120%;援助忠县建设了3000平方米标准厂房,长轴锻造、华亚农机等2个投产项目已累计投资亿元以上,实现总产值达3.1亿元,利税2200万元;吸纳忠县劳动力2100人,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112人次;组织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家到忠县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9次,帮助培训教师近3000人次、农技人员及果农350名、公路养护管理人员105名、医务人员100名等。[2]

1.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农业一直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由于环境恶劣、投资少、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业的经济效益过低,不利于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农村地区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还必须鼓励本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公共产品的完善。以重庆垫江县牡丹节为例,牡丹节是重庆市垫江县每年三月份举办的牡丹观赏文化节。每到此节,都会邀请明星参与牡丹节的文艺演出,从而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观光。牡丹节的推出,为垫江县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自牡丹节举办以来,前往垫江的旅客迅速增长,接待旅客从6.8万人次增至60.7万人次,年均增长39.5%,为垫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牡丹节的推出,提高了垫江县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吸引着各地商人在此投资,例如投资8亿元落户在垫江客运中心旁边的温州商城,将把垫江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商品物流集散基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了本地区公共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本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完善。

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重庆直辖十年来,重点加大了农村地区的“五通”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是加大对乡村公路建设力度,潼南县改建农村公路160公里,桥梁7座,行政村通畅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40分钟潼南”。[3]二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大中型重点水源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以及农田灌溉困难的问题。十年来,21座大中型水库加快建设,5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33处城市堤防工程稳步推进,解决了2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4]三是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同网同价和农村户户通电。

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教育机制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的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惠及了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在永川、大渡口区等区县开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并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农村退役士兵、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等人群就读职业教育免收学费,并实行政府资助,提供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惠及300万人,资助各级各类学生400多万人;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70所,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4]二是建立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医疗的资金补贴力度,完善了县级的医疗机构,规范了乡镇医院,建设大量村卫生室,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以重庆渝北区为例,两年来共投入3500万元,实施农村医疗标准化和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为1.65万农村妇女提供“两癌”检查,免费为300名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5]三是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全覆盖,影剧院覆盖面达到85%。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全覆盖。[4]各地区在重庆市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强了本地的文化建设。四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方方面面,重庆政府加快了对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户最低救助、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建立。重庆市先后几次启动城乡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11年4月1日起,重庆市城口县等十个区县都将全部纳入,实现了重庆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养老保险金将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二、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1.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为完善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物质保障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将会有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完善当中来。因此,西部其他地区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重庆市政府通过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等要求来编制城乡发展规划,促进本市的经济发展。因此,西部其他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现实情况,借鉴重庆市政府的某些措施,制定整体的规划,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重庆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各级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奉节县着力打造“中国脐橙第一强县”、永川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城口县着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等,促进了重庆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有利于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的完善。因此,西部其他地区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现实情况等,招商引资,鼓励下级政府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的发展潜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引导农民进行消费,发展农村市场,从而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打下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农村公共产品完善提供资金支持

重庆市政府通过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总量和比例,满足了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对西部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西部其他地区必须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整本地区的国民收入格局,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总量和比重;必须改善本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吸引其他资金参与公共产品完善;必须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而且其投入比重还要逐年提高,从而确保农村公共产品有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必须提供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且要合理构建其供给顺序

重庆市政府通过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措施,向农村地区供给饮用水、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满足了重庆市农村地区多样的公共产品需求。因此,西部其他地区必须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其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先提供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如有的地区饮水比较困难,则应先解决饮水问题,而有的地区道路不通,则应先解决道路问题;然后在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收支情况,进一步向农村供给公共产品,解决西部农村地区看病贵、受教育程度低、农田水利灌溉等问题。分清理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秩序,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首先规划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才能有利于公共产品资金的充分使用,从而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参考文献

[1]重庆农村工作会议,2012-01-15.

[2]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网.http://www.qchhh.com/article.php?aid=14[N/OL].

[3]罗建极.2011年重庆市潼南县政府工作报告[R].2011-01-19.

[4]黄奇帆.201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2-01-08.

[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2011年5月1—15N日)[R].

[6]傅道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8(5):7-11.

[7]盛锐.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8(8):90-91.

[8]王国敏,罗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行政障碍与制度创新[J].社科论坛,2008(2):62-69.

[9]陈朋.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13.

[10]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 56-59.

作者简介:黄珊(1987-),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思政部教师,硕士学历,主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供给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重庆非遗
发力供给侧
在这里看重庆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