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关键是吸引“种地人”,稳定种地队伍。当前,农村的“种地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成的专业“种地人”,另一部分是因为各种原因现在还不能转移出去的兼业“种地人”。从构成来看,兼业“种地人”成员更多,在很长时间内将是种地的主要力量,但这部分人很多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收入、年龄、健康等因素,种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有消极种地甚至“抛荒”的可能。因此,吸引兼业“种地人”种好地,是稳定种地力量的重要一环。
除了吸引、稳定现有的“种地人”,更重要的是吸引未来的、正在成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他们成长壮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留守在农村种地的人大多超过50岁,60岁、70岁的也不少,再过5年、10年,一些地方必将面临“谁来种地”的考验。所以,创造条件让年轻、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成功“起跳”的关键。
理清了“人”这一核心因素,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就要针对人来想办法。一些“种田能手”曾表示,什么时候种地效益好了,什么时候种地就有了吸引力。可见,提高种地吸引力的直接办法在于增加种地效益。农产品增效的大头在于规模效益,这就需要将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现实中,农村青壮年能出去的基本出去了,没出去的暂时出不去,所以做好农民转移工作,先要把进城的2亿多农民工解决好,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活得好,这样他们才可能带动仍留在农村的“老农民”、“兼业农民”。“老农民”进城后有各种社会保障、有流转土地收入、有子女赡养三大“护身符”,就不必守田告老,土地规模化经营、城镇化进程自然水到渠成。
提高种地吸引力的另一着力点,在于体力与体面。现实中,种地整体上属于体力活、苦累脏,“老农民”体力不支,“新农民”不愿进入。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可见,种地要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要在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上下力,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愉悦感、荣誉感。同时,要营造尊重种地、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体面既取决于收入水平,还取决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水平。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能逐步改变社会观念,让农民更体面,让种地更有吸引力。当然,这需要过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瞿长福/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