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本书通过形态开本的设计、函套封面的创意、版式风格的定位、材料质地的选择和印刷装订工艺的经营,才能真正完成而呈现于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方法多元的过程,经历了书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化。读者与书籍的关系,也是一种多方位的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说书籍设计艺术从根本上讲,是立体的、多元的艺术门类。
关键词:书籍 设计 立体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传统线装书籍形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SQ13056]
书是平面的,丰富的文字和图形带给我们需要的信息;书也是立体的,棱角清晰,体面分明,不同的开本尺寸厚度和材质肌理,带给我们全方位多元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装帧”一词的本意是纸张折叠成一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长期以来装帧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仅仅从书籍封面的装祯设计出发,为书籍做一个外皮的包装,在封面的书名、色彩和图形上做一些创意,就算完成设计。而现代书籍设计则是从设计的整体出发,包括开本大小、材质运用、编排方式、阅读流程等,是一种“构造学”,是营造外在书籍造型的物性构想和书的信息传递的理性思考的综合学问。吕敬人先生说过:“书籍设计是设计家对内容准确的阅读后随之对主体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经过密的计算、精心的策划、节奏的把握、工艺的运筹等等一系列条理、有秩序地整体构建出设计者心中的‘构筑物。”
现代书籍设计已经突破平面,走向立体多元。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感悟、用双手去触摸书的立体之美。书籍的立体多元之美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书籍的多样形态
书籍开本就是书的大小,开本也是一种语言,只有确定了开本之后,才能根据设计的意图确定版心、版面的设计。合适的开本设计能够传达书籍的定位和内涵,知名书籍设计师吴勇说过:“开本的宽窄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窄开本的书显得俏,宽开本的书给人以驰骋纵横之感,标准化的开本显得四平八稳。设计就是要考虑书在内容上的需要。”
书脊又称书背或背封,当书籍竖立于书架上,读者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函套或者封面,而是书脊。杉浦康平曾把书脊比喻为封面与书底间相互关联的“意向箱”,意指书脊既独立于视觉,又联系了封面与封底的整体性。书脊虽小,可是却包括了所有最重要的内容,可谓“方寸之地,包容万物”。在书架有限的陈列空间里,书脊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封面。吕敬人设计作品《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整套五本书籍放置书架上展示出整体统一的书脊,既能够打破常规书脊设计方式,又能够体现整套书籍的内容。
书籍可以翻阅的开口,称为书口。书口展示面虽小,却大有文章可做。中国古代书籍版面边、栏、界、行线在书口上自然形成装饰图案,美观自然。现代书籍设计更将立体设计观引入书口设计中,将书口的纹样装饰美从单个页面走向书籍整体切口,形成丰富多变的翻阅感受。下图为吕敬人先生为《梅兰芳传》所作的书口设计,书口正翻展现梅兰芳戏曲人生舞台形象,反翻体现梅兰芳社会人生舞台形象,巧妙反映了梅兰芳戏曲舞台人生和现实人生的两部分。
书籍的装订手法也带给书籍不同的气质。我国古代纸本书籍,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样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到了现代,因为技术的不断完善,装订手法更加多样,如无线胶装、骑马订、活页订、锁线订等,机器的参与使书籍的装订更加快捷经济。不同的装订手法,赋予书籍不同的气质,卷轴装舒展动感、经折装禅意十足、蝴蝶装浪漫优雅,线装书端庄素雅、现代骑马活页订时尚快捷、锁线胶状结实耐用。
二、书籍的丰富材质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美工巧”的思想,也影响着线装书籍的发展。如果说,一本书使人产生的第一位体验是视觉,那么紧接着的第二步就是触觉了,材质的设计运用影响着人们的触觉感受。
纸张的选择是书籍材质的重要体现,铜版纸平滑洁白,色彩印刷精美;哑粉纸细腻精致,雅致柔美;环保纸张质轻经济,绿色环保;特种纸或华贵高雅,或朴素亲和……当然书籍材料除了纸张材质的选择之外,还有塑料、金属、木材、织物、皮革等装饰材料,各种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能表现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准确地把握材质与书籍风格内容的联系,利用千变万化的材质衬托出书籍独有个性,是现代设计师常用的法宝。吕敬人先生作品《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的设计中,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等材质演绎出一本全新的书籍形态,尤其在封面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带上雕出细腻的文字和图像,更是细微之处尽显质地之美。
三、书籍的印刷工艺
凹凸印刷。凹凸压印是使用阴阳模具,借助压印机,在印刷表面形成立体感图案的特殊印刷技术。采用凹凸印刷方法形成的凹下或凸起的部分可以与书籍封面或函套的文字图形重叠结合在一起,使图文具有视觉层次感,也加强了读者的触觉肌理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挖切工艺。书籍的挖切工艺是通过机器在书籍纸张上的雕挖和切割,形成的空间形态效果。因为纸张是平面的东西,只有通过堆叠挖切才能变成立体的,挖切工艺就是巧妙地利用纸张的这一特性,给平面的书籍带来立体多元的空间层次视觉,是书籍的立体之美的强烈体现。
肌理化。因为装帧材料的可塑性,我们常常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制造某种肌理化效果。在书籍肌理化设计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印刷工艺中的击凸,击凸主要是对纸质材料做肌理效果。而金属材质的封面常用模压成型或雕刻,木质的多用雕刻形式。
书籍设计的印刷工艺品种繁多、形式丰富,我们在运用这些工艺,展现书籍的立体多元之美时,要遵循对比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形式大于内容。
四、书籍的阅读体验
书籍的阅读体验主要取决于版式的设计,版面的节奏感及韵律感,好比音乐作品里的节拍,通过各种元素的色彩疏密变化形成画面节奏的和谐感受。美好的阅读体验,如同聆听音乐的感受,开启之时喜悦盼望,序言目录有序宁静,正文阅读激情流畅,篇章环节舒缓停顿,结束收尾回味无穷。
留白产生节奏。“知黑守白”是中国画意境创造表现方法之一,意指在画面创作中除了注意笔墨的形态,还要兼顾留白的经营,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空白作为版面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在视觉生理上能够缓解疲劳,在精神境界方面能够给人以联想思考与回味。留白与文字、图形等元素相互作用,使版面具有节奏韵律美。朱赢椿书籍设计作品《空度》,书籍插图中大面积的留白使构图充满灵气,引人无尽联想。
色彩产生节奏。色彩为实现版面的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塑造版面形象,传递版面的情感,调节版面的节奏和韵律。波段长的色彩让人兴奋、波段短的色彩让人沉静、明度对比醒目清晰、色相对比跳跃活泼、纯度对比产生层次。合适地运用色彩的各种功能特性,能为我们的版面创造多元个性的节奏。
文字产生节奏。文字不仅能够传达信息,同时还可以作为图形化元素构成版面。单个的文字有点的形态特征、成排的文字有线的形态特征、段落文字有面的形态特征、密集的文字有“黑”的画面效果、疏松的文字有“灰”的画面效果、放大的文字还会有图形的形态特征等,文字的这些变化让版面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变。
杉浦康平说:“书并不太大,但是不应把书看成静止不动的物体,而应看成是运动、排斥、流动、膨胀、充满活力的信息容器。”一本书通过形态开本的设计、函套封面的创意、版式风格的定位、材料质地的选择和印刷装订工艺的经营,才能真正完成而呈现于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方法多元的过程,经历了书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化。读者与书籍的关系,也是一种多方位的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说书籍设计艺术从根本上讲,是立体的、多元的艺术门类。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刘宗红.书籍装帧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龚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书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