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村:一个姓氏,一种坚守,一份绵延千年的情怀

2014-04-29 08:18向婧妮
国土资源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甘棠

向婧妮

如果有一个地方,那里有流淌千年的小河,河上有跨越千年的石桥,桥边有坐落千年的村庄,村里有千年血脉生生不息的居民,时光是不是在这里小小地打了一个结,让人们可以挽住它的脚步、窥见它的背影?1200多年,将岁月拉得很长,很长……

站在进村的山道上,千年古村尽收眼底。只见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村西南面是一大片良田,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美丽画卷。早在宋代,当地人就这样描述上甘棠村的风景:“春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

带我们进村的周大爷说,上甘棠村现有的几百户人家中,除了7户是建国以后迁入的异姓外,其他的都是在此居住了1200年的原住民家族:周氏族人。

不过,尽管只有独树一脉,但久居上甘棠村的周氏家族,却在历史上颇具盛名——相传,这支周氏族人是在唐朝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动乱从山东青州迁至湖南,并于唐太和二年(827年)迁居上甘棠村的。从这时开始,这一支脉的周氏族人开始影响中国历史,相继出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大人物:从宋朝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到现当代文学巨匠鲁迅,都与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村落、八卦,来自远古的玄机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召南·甘棠》

上甘棠村为何叫甘棠?相传是因为他们的祖上是从宁远大阳洞搬来的,大阳洞有一种树叫甘棠,取名甘棠,是为了不忘祖居之地。而甘棠树亦大有来历。《诗经》中的《甘棠》一诗,歌颂西周时任西伯的召公受文王之命行政南国、决民间讼事于甘棠树下的事迹。后人思念召公之德,将爱慕寄托于召公曾休息过的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甘棠”的动人故事由此留传至今。

上甘棠村人的族宗、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风水”术的发展者之一,著有《太极图说》,论述阴阳要义。按照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和古人对村落择址的理想模式,上甘棠村就是一个范例。上甘棠村来水为谢沐河,澄清如练,环抱村落。村中房屋依昂山而建,随水而转,恰如太极之形。太极者,天地之始也。又筑文昌阁与昂山遥相呼应,为太极图中两点睛之笔。阴阳相生互补。从高处鸟瞰,谢沐河有若太极图中划分阴阳的人部,昂山恰似阴面的阳点,文昌阁又如阳面中的阴点。上甘棠村就是一幅巨大的太极图。同时上甘棠村出水口筑有步瀛桥,桥呈锁钥之势,锁住去水,以符风水之说。可以看出上甘棠村的聚落形态完全符合古人的心理图式。

上甘棠村背后有一座滑油山,其山形独特,酷似一把太师椅,而上甘棠村的第一座县衙就设在这“太师椅”上。据说,首任县太爷选址时,曾专门研究了地理风水学。有风水大师分析,滑油山左边的山叫将军山,是“白虎”,右侧的昂山则是“青龙”,村前的谢沐河如同玉带缠绕村庄,可在它们中间筑起一个三丈高的台地,将衙门设在高台之上。这样一来既寓意着“背山面水,高瞻远瞩,官位稳坐”,而又能避免山中豺狼猛兽靠近衙门,入室伤人。

后来这位官爷果然如愿以偿,官运亨通,谢沐县治也顺利在此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等朝代,前后共700年。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座衙门经过111个皇帝的统治,来往经历了无数个县太爷,但在700多年里从未改变最初位置——直到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谢沐县并入永阳县(江永县古称),这里才开始冷清了下来。

至今,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昔日治所已成为农田菜地。不过,当地神奇的风水传统却保存了下来。例如上甘棠村独特的八卦村落布置,就为这片土地增添一份来自远古的玄机。

村庄内纵横交错的道路,也无不印合出八卦玄机:如贯穿村内的主干道上,曾特别布置了9条次干道(现存7条),暗合“九宫”方位;再如在关键的道路点上,也都设置有栅门,栅门的墙上有瞭望窗口,具有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能力,村里人将其形容为“干道纵横,栅门围城”——这些栅门位置独特,妙如阵法,外人入内还时常迷路其中。而据当地老人回忆,明清时期,上甘棠村匪患频发,这些栅门便是对付土匪的法宝。土匪曾多次来犯,但都被村民们倚仗这坚固的屏障击退。几百年来只有一次被攻破的经历——当时,广西匪帮越过谢沐河,抢走了村里的少量财物。后经查实是村里的败类与外匪勾结所致,故意将其放入。最后,那个败类受到了极为严厉的家法处置。

门楼、水井,述说往昔的烟火

所有悲喜哀乐,聚散离合,本是早已灰飞烟灭,但穿梭在这明清古巷,你分明能感到它们像尘埃一样层层覆盖,填满村落的每个角落与缝隙,也沾满飘飘衣襟。

今天的上甘棠村虽僻处湘南山区,但在历史上也曾是扼湖广咽喉之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洪秀全向北进军时也途经此地,可见当时上甘棠村地理位置之重要。目前保留的大量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封火墙、天井巷、青石巷等等,无不向人们述说着往日的繁荣。

上甘棠村至今保留有4座古香古色的门楼,历代古民居200多栋。其中大部分为清代晚期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古湘南建筑的特色。典型的一明两暗格局,左右厢房,东北及西向开门,高大的封火山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房屋墙体均以三六九寸大眠砖砌成,硬山搁檩的穿斗式结构。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中间天井铺满青石,高大的风火墙上青草萋萋,墙体上“古今风月”的斑驳字体依稀可见。天井旁主楼的大门上雕花窗棂极为讲究,使正屋能充分采光。房屋的地面都支有六七寸高的架子,既解决南方潮湿的问题,又可让屋下通风。

踩着堂屋后陡峭的木楼梯上楼,只觉楼梯嘎吱直响,主人却笑言无妨,秋收时还要挑着百多斤重的谷物上楼存放呢。果然楼上放有几个1米多深的大木仓,并向天井挑出走廊。站在走廊俯看,与楼下天井玩耍的小孩对答呼应,声音在木楼上下颤悠。想象这里当年亲朋满坐,楼上楼下各处声形闪动,小孩子泥鳅般钻来钻去的情形,恍惚挤进了这户人家的往昔片断,悠然亦是怅然。

上甘棠村房屋为大面积的砖红色清水墙面,檐下以白灰粉饰,既能避免屋檐被雨水侵蚀,又与墙面成强烈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格调,并极尽所能地点缀门庐、漏窗,同时处处以荷花、太极图案为雕饰,柱础、门楣、窗楣、门钉等等,暗示作为周敦颐传人的骄傲。匾额、楹联是上甘棠村这类耕读型村落不可或缺的装饰,起点题作用。如门额上的“会心”、“光风”、“惠迪吉”等。

上甘棠村位于都庞岭山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日照强烈。因此院落狭小,主要功能是排水、采光、休息。堂屋正对大面积的墙面,若不加修饰会生硬呆板。因此花木多靠墙栽种,以墙为背景,摇弋生姿,阳光下更是光影斑驳丰富了整个院落的空间层次。院内高墙檐口和墙面交接处都有淡雅彩画,墙面正中有吉祥图案,与雕花、门扇、窗棂一起构成立体景观。

私家小院着墨不多,村中公共空间理景则颇为用心。上甘棠村素有“九家门楼十家厅”之称,每族的门楼和小型广场建于与主干道垂直的交叉口,形成一个个空间节点。周大爷说,只有该支出了五品以上大官,门楼前才能立抱鼓石。人们平日都到此聊天,玩耍。其中最大的明代门楼左侧有惜字塔,是村中读书人焚烧诗书画卷之处。上甘棠村还有颇有趣的一景。一般村落水井和水塘是分开的。上甘棠村所处位置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暗河很多。村前村后都有暗河水涌出。村后的水塘边便有暗河水,沿泉眼砌筑青石板成为水井,形成水井位于水塘中的奇特景象。水井水与水塘水互不混杂,即使下雨水塘浑浊,水井依然清澈如故。原来下半村村民生活用水都是到井边取用,水塘、水井、门楼成为人们交往的场所。现因人们为了方便都自家打井取水用,到公共井边的人才逐渐少了。

石桥、家谱,镌刻千年的执念

“这座桥上每掉下一块石头,上甘棠村就要出一个官。”谈起步瀛桥,上甘棠村人脸上满是自豪,眼神里还有几分神秘:“从我们的老祖宗周如锡开始,上甘棠村共出了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100多人。”

步瀛桥在谢沐河下游,为上甘棠村的主要出入口。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如今的步瀛桥三拱大石已塌了一半,石缝里杂草丛生,谢沐河倒影着残桥叠影。周大爷站在桥头饶有兴趣地跟我们说起关于这座桥的传说:相传此桥建成后,神仙铁拐李路经此地登上石桥,结果一不小心将其踩塌了半边。村民急了,铁拐李急忙安慰村民说:“此后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村里便会出一位大官。”——于是,至今上甘棠村依旧有传闻,称步瀛桥自建成至今共落下了101块石头,所以这个小村也出了101位官员。在村里流传下来的《百官图》族谱上均记载,包括京官18名、进士11名,具体职务有节度使、尚书、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等官员,而最后一个官员就是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周翰宗将军。

上甘棠村在故地繁衍生息千年,一直以“耕读济世”为宗旨,以儒家理学思想为最高行为指导。自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村人集资修建文昌阁以来,“文运昌隆”就是村民的企盼。

文昌阁与步瀛桥遥遥相望。这座阁楼至今已几经修葺,楼阁共4层,一、二层用青砖砌筑,三、四楼为全木结构,抬梁做工考究,整体呈护城墙箭形,庄重稳定,屹立旷野,蔚为壮观。这里曾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和教育中心。现在的文昌阁被用作了上甘棠村小学校舍。

沿青石板路往村西南,便可见到一块天然石壁上“月陂亭”三个大字。这是湘中乃至百越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口,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凿开一条小径,形成了天然石亭。这也是一个下马亭,据说从前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因上甘棠以前是县城、出过诸多大人物,故能享此官府律例。

在月陂亭数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宋、元、明、清4个朝代的24方古代石刻。据考证,这里的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一千多年间陆续镌刻下来的“家谱”。这些石刻有的形同女书,有的如蝌蚪文,石刻中有规劝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学“吟风弄月”典故最早的诗文,铭记周敦颐教诲后世的道学风流。其中最遒劲壮观的是平均高达1.8米、宽1.3米的南宋大臣文天样手迹“忠孝廉节”四个字。据周氏后人说,“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就是从上甘棠村临摹去的”。考古专家称,由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里镌刻下来,专门反映这个家族发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还是第一次发现。

不知是感怀时事还是参透了人生,周家后人决定退隐于谢沐古城,一心一意发扬理学思想和家族文化。透过历史的云烟,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坐在亲自命名的“月陂亭”前,执书凝思。而理学大师周敦颐一曲“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千古传唱,世代芳泽着周氏族人。

姓氏、坚守,记载时光的河流

周氏家族定居上甘棠村千年,上甘棠村村名未变,村址未变,族氏血统亦未变。

时间在不觉中度过,我们已经走到村口,随处可见的农家少年,村头柳树下洗衣的女人,河边牧牛的老汉,自有一番别处少见的平和安然。

上甘棠村将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了千年,固守着一份执着。这座湘南小村经历千年风雨而根脉不断,实在是一卷值得研究的动人画卷。站在步瀛桥上,聆听谢沐河水,仿佛又置身于那座古老的城池中,朝代的更替、国运的兴衰、百姓的苦难与诉求,全都浓缩在两条神奇的河流里。

(资料来源:《江永上甘棠村:一个传奇家族的千年固守》、《一窥千年,古村上甘棠村》、《文化传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研究》、《从聚落选址看中国人的环境观》、《旅游纵览》)

猜你喜欢
甘棠
送餐的甘棠
五象新风尚 甘棠文韵长
砰!迎接我的可爱狙击
家风学堂传家训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德建名立
诗经·召南·甘棠
甘棠
《史记·孔子世家》“拔其树”小议
送秦伯钧赴任河南高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