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描是绘画的先导,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画家也是美术教育家的徐悲鸿一直强调素描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绘画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引进了许多新的观念、新技法,然而素描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应该是永远常说常新的话题。
关键词:素描 油画 徐悲鸿 绘画语言
一、素描概述
“素描”,在英文中写作sketch,有简图、草稿、轮廓之意。[1]《现代双语大词典》是这样定义的: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
尽管油画作品形色、肌理兼备,但是素描因素对油画创作的影响是艺术创作中的共识。画家也是美术教育家的徐悲鸿一直强调素描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同时,在他的油画作品中也充分体现其艺术观点。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国绘画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引进了许多新的观念、新技法,然而素描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应该是永远常说常新的话题。
二、 徐悲鸿素描观
在造型艺术中,徐悲鸿把素描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他指出“研究绘画之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唯一之法门。”[2] “素描在美术教育上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了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也会倒塌。”[3]深厚的造型功底和过硬的基础技术,是每一位优秀画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他进一步指出,“素描拙劣,则于一个物象,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描颜色,纵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因此,徐悲鸿竭力倡导素描功底对于绘画的作用,丝毫不放松对素描的学习。他自己也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无论是他在欧洲艺术上还是中国画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和他扎实的素描功底是分不开的。徐悲鸿认为,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素描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主义,吸收欧洲乃至世界的丰富的理念,为此,他在研究西洋素描的同时,也饱览中国优秀作品,并做到了有机的融合,这些理论都渗透在画家具体的艺术创作中。
三、徐悲鸿油画作品中素描对油画创作的作用
(一)更为准确的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徐悲鸿在自己的素描观里明确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主张。也就是说“一切的造型艺术离不开素描,素描在造型艺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素描是人们进入绘画道路中的第一道大门槛,包括写实油画在内,自从徐悲鸿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后,素描在我国的绘画地位中以起着不容忽 视的作用,而且素描也成为了进入美术院校乃至一切艺术类学校必经的门槛。由此可以知道“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在油画创作前,油画创作的题材、内容、构图、比例、动态、表情、形态关系等基本上都离不开素描。徐悲鸿的每一幅油画创作基本上都有素描稿,而且每一幅油画创作的素描稿并不只是单单的一两张,有些甚至十几二十张,这样下来,他的素描稿也和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同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即使是由油画改为国画的《愚公移山》,徐悲鸿也是多次修改其素描稿,为使该素描写实逼真,还四处写生,可见其绘画精神和决心。反过来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一个绘画者没有扎实的素描基础,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是绝对不可能把油画创作的题材、内容、构图、比例、动态、表情等等勾画得淋漓尽致的。
(二)素描拓展了画家油画空间语言的表述力量
素描对画面空间的作用包括明暗、透视、虚实关系等等。从徐悲鸿的作品《傒我后》可以看出素描对这幅作品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此幅作品是徐悲鸿采用《书经》上“傒我后,后来其苏”这句话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此幅作品画面高达约2.3米,宽约3.2米,该作品运用素描空间的处理,将画面的中心点突出来,以干涸的土地、双手怀抱婴儿的中年妇女、翘首远望瘦骨嶙嶙的老汉、立足远望的青年并加以光秃的树木、远近大小的水牛、配以凄凉的天空,使画面悲凉凄惨的悲剧气氛得以空前的提升。此幅画运用了素描当中近实远虚的空间艺术效果,并用素描的明暗对比将前后、左右的空间拉大,提升了画面的纵深效果。徐悲鸿的作品《箫声》描绘了一少女独自坐在树荫下吹箫的情形,这幅作品在绘画者看来就好比是一幅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空间深远且诗情画意的一幅油画作品。这说明素描在油画空间语言的表述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力量。
(三)素描线条强化了画家油画语言中线的魅力
学过素描的绘画者都知道,在素描学习中,线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进行素描写生或是进行油画创作时都会用到线,线的灵活运用将会使其作品增加不一样的灵动感。油画创作中,起稿一般都是用木炭条来起形,而起形时都是用线的形式来表现,用线来塑造人物的动态、表情,并施以简单明暗才完成油画创作的起草。线条除了塑造人物形体之外照样也能够体现画面的空间感,线条的运用是很讲究的,当我们在进行油画起稿使用线条时,其轻重的把握,转折时线条的粗细都是要把握的,这些东西的把握对绘画者的素描功底是不容忽视的。在徐悲鸿作品《田横五百士》的创作背景下就能看出,徐悲鸿运用线条的勾勒并进行无数次的尝试,最后终于用线描将其油画稿完成。这说明在油画创作前线描的素描稿对油画创作时多么的重要,油画创作离不开线描素描稿。然而东西方在线条上的取舍也是不尽相同的。东方的线条注重神韵,寥寥数笔便可以将要表达、渲染的事物勾勒出来。而西方的线条则偏重于写实,素描写生往往要借助于特定的对象、环境、光影等,素描受客观对象、光线、时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线条仅仅是构建形体的一种手段,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徐悲鸿将东方的神韵与西方的写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养分,完善和发展了中国油画,并将素描中线的运用展现在油画语言中。
(四)素描中的色域推进了油画色彩表现的丰富性
素描概括起来包括黑、白、灰三个大块面,相对来说有些单调。但是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三种色调,也能因为明暗色调的不同使人获得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素描对油画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油画创作前素描稿及素描色度的轻重都会对油画作品色彩的轻重起到一定影响。在绘制油画素描稿时不仅要把握好其人物的形体,同时还要对素描稿的色度有一定的把握,比如,衣服的深浅变化,投影的深浅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在绘制油画素描稿应该考虑的。和素描相比,油画的色彩选择则多得多。不同的色调选择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色彩能够增加事物的现实感和逼真感,给人以心理上的震撼。例如梵高纯粹的明黄让人看到一种大气磅礴的生命的律动。徐悲鸿的作品有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激情,画作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即我国古代先祖极其推崇的“天人合一”。其人物造型简约明了,准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造型特征。如《傒我后》中黄皮肤的难民,白头发的老者、黑头发的妇女和小孩。色彩铺陈上融合中西。既有中国特有的水墨画的“五墨”、“六彩”,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因素。将西方的技法融入到中国油画中,并很好地吸收了其精华。《田横五百士》、《箫声》等作品在绘制油画素描稿时其色度的深浅把握的很好,在油画上色时也是西为中用,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有容乃大。其油画色彩感丰富细致,富于变化而不显千篇一律,形与色结合地浑然天成,容易引起共鸣。在人物色彩中,大量使用普蓝,深红、橘黄、柠檬黄等烈性颜色,并且对其掌控程度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画面气势浑宏而不显怪异。如《田横五百士》、《傒我后》等作品。
四、结 语
一切造型艺术(包括油画)都离不开素描,素描这道门槛在艺术路中是必经之路。学好素描,打好素描基础,油画才能有发展的根基,才能把它的枝条伸向天空。然而,目前在中国,素描仅仅用于对初学者入们技能的训练,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忽视素描的作用,忽略了素描与油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不利于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只有将素描和油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艺术之根深深扎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创造出血肉饱满,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这也是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与教育思想常读常新,拥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感的原因所在。
注释:
[1] 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 徐悲鸿1917年《中央大学讲座演讲辞》
参考文献:
[1] 孙宝林.浅谈徐悲鸿的素描观 中图分类号:J214 [A]
[2] 黄丹麾,刘晓陶编著.徐悲鸿与林风眠[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3] 张新权.素描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杨身源等编.著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6] 周至禹,谭平.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7] 国家教委体卫艺司编.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 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 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向瑞科,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