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亦有奇

2014-04-29 00:44李波陈攻
中国摄影 2014年10期
关键词:爷爷摄影

李波 陈攻

9月1日是个星期一,上午,《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了摄影家张祖道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张爷爷走了,时间是8月6日。对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摄影》的年轻人来说,都习惯了叫张祖道为“张爷爷”,一方面是他平易亲切就如同自家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的学识和为人让我们由衷钦佩所使然。

听说,张爷爷的老伴仍在医院,第二天,我们几位同事赶到张爷爷老伴所在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二级私人医院,从照顾她的护工口中和张爷爷儿子的电话里,我们才拼凑出张爷爷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今年7月,老先生就已生病,开始住在北京朝阳医院,住了近半月的重症监护室之后,转院到了这个以临终关怀为主的医院,与他老伴的病房只有一个走廊之隔。他的老伴已多年患病,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90高龄的张爷爷自己照顾。刚到这所医院,张爷爷还想去来看望老伴;在重症监护室期间切开过气管,不能说话,他就用笔和边上的人交谈。8月初,他的肺部再次感染,6日抢救无效去世。张爷爷的儿子说,因为与摄影界的人士不熟悉,这个消息推迟了近一个月告诉我们,而这也是中国摄影界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我们遗憾这几个月没有能和老先生联系,同时也感慨,张爷爷一惯不愿意增加别人的麻烦,直到生命最后仍然如此豁达和低调。

张祖道于1922年2月7日出生于湖南浏阳,1945年考入西南联大学习社会学。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复员北上平津,到北平入清华社会学系继续学习,并开始拍摄清华园师生生活和学生运动,课余进城拍摄北平风光和社会风俗,并和摄友组织周末摄影社。1949年拍摄了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仪式,同年到武汉中南军区政治部《战士画报》任军事摄影记者;1952年到北京《新观察》杂志任摄影记者。从50年代到90年代他多次随他的老师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潘光旦到内蒙、川、鄂、湘调查和拍摄当地少数民族;五次随费孝通赴江苏吴江县考察,用相机记录了江南小村从传统农桑状态到现代工业的变迁过程。2003年,费孝通为这位学生兼朋友题词:“祖道以其五十多年的摄影实践,称得上是一名田野调查的摄影者,摄影的田野调查者。”张祖道深厚的社会学素养,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珍贵的影像文献,更成为中国纪实摄影的重要篇章。1960年代后,张祖道先后在《中国摄影》、《人民戏剧》杂志担任编辑、摄影记者。大半个世纪以来,张祖道相机不离身,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更难能可贵的是,从40年代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以社会学学者的严谨,用蝇头小楷写就了数十本日记和数以万计的资料卡片,他的几乎每张照片都有详尽的文字资料。即便在文革中大量的照片和笔记丢失,张祖道现存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张爷爷谦和而古道热肠的为人,严谨的行事作风在摄影界一直有口皆碑,但是直到最近10年之前,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和展示。进入21世纪,当众多的机构和研究者在寻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各时期社会变迁的影像,60多年前清华的校园生活的影像,中国近现代众多文化名流的生动肖像,张祖道工作过的机构的相关影像资料的时候,很多线索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他那间只有十来平米,四周包围着几十箱照片资料柜和图书,在书桌和床之间只能一人容身的小屋。只要有人找到他,张爷爷就会把他的照片以及记录收集的相关文字作为“资料”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但是直到2007年他的第一本个人摄影集《江村纪事》才得以出版;《中国摄影》杂志在2008年第2期用40页的篇幅推出了《张祖道,摄影60年》的专题。

2007年12月在《中国摄影》杂志成立50周年的纪念会上,授予了张祖道“摄影之光”基金;同月,张祖道获得连州摄影年展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展把“致敬奖”颁给了他;2012年5月,他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就在这届金像奖的颁奖仪式上,当主持人看到张爷爷随身带的相机,就提议请他给台下的观众拍照片,张爷爷谦逊地说“老相机了,试试看”,举起了相机。当主持人对着全场喊“一、二、三,拍”时,张爷爷却幽默地摆摆手说:“搞纪实摄影的人,拍照片从来不用喊一、二、三的,从来不会让你站这边,他站那边。”顿时台下的摄影人再次爆发出热烈而充满敬意的掌声。

张爷爷与《中国摄影》有着特别的渊源,从1961年到1976年他曾担任《中国摄影》的作品编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7年,张爷爷一直担任《中国摄影》杂志的校审。他校对过的稿子除校正一般文字错误外,更有大量眉批和索引,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献典籍,往往为编辑进一步改稿提供了许多线索和引证,那些细密工整的蝇头小字,都是当时已经80高龄的张爷爷一丝不苟地查阅典籍、伏案笔耕所得。记得有一次,一位作者的作品涉及北京的交通,其中一幅作品的图片说明提到北京自行车的数量。张爷爷批回的校对稿上居然附上了一张两年前《北京晚报》的复印件,那期晚报有当时北京交通工具的官方统计数据,张爷爷的批注上以此推断作者提供的数据不准确。经过我们的查证,的确如此。张爷爷的校对稿批回后,编辑们经常相互传阅。那不仅是校审材料,也是《中国摄影》年轻编辑的工作样本。

记得每到张爷爷家送校对稿,老爷子往往从古旧的抽屉里拿出些许“宫颐府”之类的糖果,自己则用大茶缸把茶沏上,他饮茶是数茶叶来沏的,一般是5片茶叶一杯,爷爷常常笑言,有点茶味就好。他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他拍摄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文化名流,笑谈间如烟云流转。如同他杯中的淡茶,清香而回味悠远。

纵观他的摄影题材,他没有刻意经营某个题材,所有题材无一例外都是随着他的生活和经历指向而变化。更准确地说,摄影就是他的生活日记。他说“生活就在你身边,一瞬间,它就是历史。所以,摄影既可以远求,也可以近觅,东瞧西看,都是材料,不必发愁。” (《相机伴我一辈子》张祖道,《中国摄影》2008年第2期)。影如其人,张爷爷的影像平实、纯净、柔和,却蕴含了这大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波澜;而他淡泊从容的生活却是以融汇中西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精进的人生态度作为底色。

张爷爷总结自己的摄影与社会学的关系时说道:“社会学是个基础,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怎样做人。摄影是观察、调查、见证事物的方式,社会学的调查态度就是老老实实,看待事物需要从正反、矛盾和效益入手,尽量翔实、全面、客观。这两者之间有共通的地方,也能相互帮助。从这个基础上发展,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拍照。”(《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拍照—张祖道访谈录》采访姜纬,《中国摄影》2008年第2期)张爷爷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摄影界中少数以系统人文科学学术背景进入职业摄影领域的摄影家,他的作品是将专业所学与摄影结合的典范。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经历了断裂式的改变之后的今天,他的影像、学问、人品共同支撑的整个人生显得如此珍贵;他是直接承袭了自强刚健、淡泊名利、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气息的最后一代人。

今年春节前后,我们去看张爷爷时,老旧昏暗的走廊里,老爷子正颤颤巍巍地提着烧水壶往旧暖瓶里倒开水;临别时,他和老伴仍然像以往每次一样,走到楼梯口,向我们招手送别……谁成想这竟是我们和张爷爷的最后一面。

斯人已去,影像不朽。

行文之时,一场北京的秋雨下得正酣,张爷爷,您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爷爷摄影
爷爷变身了
不甜不要钱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