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2014-04-29 15:56范文卿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范文卿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小学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会对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将对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ZXJG2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6-02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传授主体,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专业素质、更加广阔的教育视野,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所以,小学创新性教师的培养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是,由于收到种种传统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没有充分做好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准备。因此,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上的转变,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教育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创新性,要让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交流合作意识。然而,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时,并没有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太重视同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重视校级合作和国际交流,确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代小学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小学教育专业成为玉林师范學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专业,在实施过程中,以教师教育新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指导,突出“重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教师教育特色,通过与优质小学开展校校合作,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小学卓越教师,成为积极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强化学科基础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五、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小学教育专业在校教育以及专业课程学习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涯的结束。小学教师在进入职业岗位之后,会在教育实践中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接受新的教育。同时,从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看,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小学教师在进入职业角色后,虽然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但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却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仅如此,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进入就业岗位后接受更多系统化的再教育、再培训,但是大多数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加上学校对教师再教育工作的不够重视,很容易影响小学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學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实现学校教育上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加强再教育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加强高校、小学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及其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如网校、网络课程、远程教育学院等再教育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再教育活动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再教育常态化、自主化。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探索,进一步健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丰富创新人才培养的渠道和主体,重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紧紧围绕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逐步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昭君, 李小敏, 姜凤云, 等.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 (1): 194.

[2]何旭.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探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4(4): 121-122.

[3]徐雨诗.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培养改革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 西部教育研究, 2013, 13(4): 86-92.

[4]王佳. 小学教育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研究[J]. 商情, 2013, (42): 179.

[5]刘丹. “教学场”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3, (11): 99-100.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