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斌
【摘要】心理健康是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中学生的现在、未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又是在校外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身为家长,如何跟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交流与沟通,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摆在每一个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沟通 现状调查 心理沟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5-01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经受未来社会的考验和洗礼,促进孩子思想、学习、个性、品质、心理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立足点,也是每一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条件不可缺少。在这里,来自学生内心的对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实践活动等的自我追求是内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是外部条件,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家长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就是促使其发展外部因素中重要的一环,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对家长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问题,作了初步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家庭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发展状况,特别是针对家长与中学生心理沟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二、调查时间
2014年2月28日——2014年5月17日,高一下学期、高二下学期。
三、调查对象
高一、高二学生分别抽样调查100名(男女生比例各占50﹪,城乡学生比例各占50﹪),共计200名。
四、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与座谈。
五、调查与座谈内容
通过对以上内容及数据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正确地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但在不同侧面也暴露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全面了解,沟通交流难以引起孩子的共鸣;沟通内容和方式片面或单一;特别表现在沟通内容上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引领。当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等。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家长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及对策。
第一,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功效是家长与中学生有效心理沟通的基本前提。教育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综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在融合中实现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所以,家长只有充分定位家庭教育无可替代的功效,才可能实现家长与中学生有效的心理沟通。
第二,了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家长与孩子心理沟通的基础。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上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阶段,生理上倾向于成人化,成人意识较强,但实际上处于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的统一体中。家长在与他们沟通时,一方面要尊重其渴望成熟的趋向,沟通要民主化,不能单从家长本身的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样做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关闭了和孩子沟通的大门;另一方面,沟通过程应把握一个量度,既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也不能降低标准任其自然发展。因此,家长只有在全面了解孩子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这样做,孩子也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担当应成为家长与孩子心理沟通与引导的首要话题。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人生价值评价的多元化,青少年耳濡目染,多元化的价值观难取其中,近几年中学生、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价值取向扭曲而自残和伤及无辜的悲剧每每发生,不能不引起家长的关注。生存靠国家,发展靠自己,锦上添花靠集体,造福他人成就自己,这是人生幸福和价值追求达成的必然规律,这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所以,家长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就是要有一个基层设计,首先要关注孩子的信仰问题,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用正向与负向的典型引导和告诫孩子。德不孤,必有邻。家长注重孩子德行的引导和沟通必然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四,家长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孩子。在对待孩子的认识上,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俗语所说的“看庄稼看别人的,看孩子看自己的”,或者一好代百好;其二是对孩子过于苛求,不容一点过失,家长制造的完美标准象一幅枷锁压在孩子身上。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从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来看待和评价孩子,倾听一下教师及其同学对孩子的反应,既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又要和孩子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目的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第五,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及其孩子社会化过程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历经生活磨炼的家长,大多不愿让孩子吃苦受难,这部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只想成功,不愿失败,失败后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心里愈合;在教师教育帮助下,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嫉妒心强,甚至于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際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只想表扬,拒绝和害怕批评,别人批评后会萎靡不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用生活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向他们表明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同时,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表扬和批评,教育他们表扬和批评都是手段,一个聪明的人应该面对现实,既不过分渴望表扬,也不能拒绝批评,从表扬中得到的应该是激情,从批评中得到的是进步。
第六,长期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在校外,学生与家长接触的时间最长,家长可以不断寻找教育契机教育孩子,如利用节假日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沟通,做到长期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家长应注意的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具备一定的评判是非的能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应做一点准备工作,列出所要沟通问题的提纲和重点,这样有备而来,针对性强,教育效果比较明显;如果无备而言,或所谈问题片面,或所谈问题孩子不感兴趣,难以引起共鸣,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有时还会出现家长被“教育”了的现象。
第七,家长的言传身教助推心理沟通的实效。俗话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与孩子的沟通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以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这样的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环境。家庭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科学自由的时空及活动,而家长与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沟通就是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