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芳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通过师生合作,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情境 探索 课堂 作业 数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6-02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对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那么,如何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的内涵,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而又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数的存在,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认识“1”时,我创设了“美丽的家园”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从中感受到“1”的存在,学生找出了:1个人、1个太阳、1个萝卜、1筐萝卜、1座山、1条河、1块石头……在“1个萝卜”和“1筐萝卜”、“1块石头”和“1座山”的对比中,学生真正理解到“1”可以表示1个个体(1个萝卜)、1个集合(1筐萝卜);还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座山)、很小的物体(1块石头)。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地方还有“1”?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电话上有1、尺子上有1、奖状上有1、门牌上有1、公共汽车上有1……使学生直观体会了“1”的含义。1除了可以表示“1个”外,还可以表示“第一”,还可以表示号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1”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实践探索中丰富思维,培养数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
教學《克、千克的认识》时,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我让学生分别掂1个硬币,一个图钉等,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有多重;通过掂、拎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亲身感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最后,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使学生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通过以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三、在活动课堂中展现自我,发展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和发展上,在导与学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实际操作活动课堂这种形式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操作空间。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让每一组准备50米长的皮尺或卷尺以及一些必要测量的工具。上课时,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和计算用的笔和纸,然后,把他们组织到操场上,开始布置作业。第一组测量教学楼前平台的面积(长方形);第二组测量中心花坛的面积(圆形);第三组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长方形);第四组测量校门口水泥地的面积(梯形)……作业布置之后,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到各组做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后,检查课堂作业,让每一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测量方法、过程以及计算方法和结果,之后,点评每一组的优缺点,并评出表现出色的一组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会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而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的测量中。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加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创新作业中培养亲情,升华数感
现在的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能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但很少与孩子做作业。于是,我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给家长也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
学生学习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后,我给家长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要求家长带孩子到菜市场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东西,在称东西时指导孩子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孩子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这四样东西的重量。又如,在学生学了百分数后,布置家长向学生汇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中的日常开支,包括伙食费、水电费等然后让学生来进行统计,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最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这些布置给家长的作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的道理,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和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将数学和生活整合,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社 2002 4
[2]李志勇主编《小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刊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10
[3]孔企平 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