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 於飞
摘要:高效课堂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最具实质意义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的原动力。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区域、学校和学科三个层面做好整体规划,从规划、制度、活动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使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26-03
一、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问题诊断
高效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课堂的最高境界。[1]高效课堂建设是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根本保障。在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解片面
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需要建立在区域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将高效课堂建设作为引领、促进区域课改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然而,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区域的指导的力度不够,办法不多,甚至认为课堂建设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区域对高效课堂的建设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号,使高效课堂建设流于形式。
2.思路不清
缺乏对制约高效课堂因素的梳理与分析,缺乏对高效课堂推进的整体方案和具体安排,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路不清晰,找不准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对学校教学的现状把握不清,没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缺少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具体的有效措施,主观随意性大,缺乏整体谋划,高效课堂建设流于形式。对高效课堂建设的信心不足,目光短浅,觉得做与不做一个样,导致了高效课堂建设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3.观念陈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区域高效课堂建设与推进缺乏理念引领,存在就课堂抓课堂的现象,教学以经验为主,没有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少教多学,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等高效课堂的教学原则,没有明确的区域目标,课堂的深层变革思考不够,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得高效课堂建设的方向不明,研究不够深,行动不得力。
4.方法单一
有的区域采取自上而下以行政的方式推进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的特点,忽视了不同课型的实际,难以激发与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区域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区域层面行动不够,要求不明,使得高效课堂建设单纯依靠学校和教师开展行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由此,我们提出了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整体思路,即区域统领、校本跟进、学科引领,通过三层联动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形成区域合力,发挥区域、学校、学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区域统领就是区域出台高效课堂建设方案和实施意见,制定区域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开展基于高效课堂建设的研讨活动,组织围绕高效课堂建设的专项培训等。校本跟进就是学校依据区域提出的指导意见,结合各校的实际,研究制定本校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加强校本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易操作的教学范式。学科引领就是各个学科依据区域的要求,结合学科的实际,推进学科化的高效课堂建设,围绕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形成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易操作的范式,促进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二、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路径规划
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应当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其顶层设计源于课堂教学一线,解决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将设计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基于教育本原的高效课堂,应该以自我反思、交流碰撞为灵魂,以追求高效、合力发展为目标。[2]
1.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改革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区域课堂结构应当体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关注教师精讲,精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都需要更明确,精讲的内容应当侧重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精讲的方式以启发、引导、归纳、点拨、指导为主,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精讲的时间控制在一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转变学的方式。“惟有通过自我活动将内容化成自身的东西,才能形成活的智力、真的学力”[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个体广泛参与的方式充分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在相互的碰撞中感悟。三是转变评的方式。增强目标意识,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开展当堂训练或课堂检测,依据结果调控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与方法,教学模式的建构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课堂教学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进行有效整合与加工重组。建构教学模式需要全面了解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需要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和认真规划,需要集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群体智慧。区域内各个学校都要以教学模式的研究、建构与使用为载体,积极探索学校层面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科教研员应当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加强对学校层面提出的教学模式的理解,确定学校教学模式在学科领域内的使用研究,各个学科还需要探究区域层面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形成学科推进教学模式的引领机制。教学模式是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一种载体,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教师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用模式促规范,以模式促研究,建模式彰个性,体现“学模、建模、用模、出模”的完整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素养。
3.完善管理制度
课堂变革需要制度保障。为适应课堂改革的形势和要求,需要不断推进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的过程应当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目标,逐步构建起有效、科学、适合区域和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给传统的课堂管理注入新的元素,丰富课堂内涵,转变课堂质态。学校层面需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各类规章制度,以有效破解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管理问题,提高教学管理的精致化程度。
4.建立评价标准
高效课堂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标准。为此,我区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建立区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目标定位和具体要求,以此促进高效课堂的全面推进。区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涵盖了知识建构、自主学习、思维训练、目标达成、教学素养等五个维度,共有十五项具体细则,力求对高效课堂的评价简约、清晰、易操作,发挥课堂评价对课堂变革的导向作用。学校层面和学科层面则通过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学习与研讨,深化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解,进而将之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使用。
三、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行动策略
从高效课堂实施的主体来看,我们关注全员和骨干的协作,从高效课堂实施的组织方式来看,我们关注片区和区域层面的共进。
1.全员达标
每学年利用开学后的两个月时间,组织全区教师学习研究《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表》,细化学校开展有效课堂达标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以常规为保障,以建模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典型为引领,强化落实,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开展好“磨课”活动,确保所有教师明确活动要求,让教师真正上出较高水平的常态课,掀起课堂教学达标过关的热潮。活动结束以后,学校上报达标活动考核过关统计表和总结,区教研室组织“校校行”检查验收活动,对各校的有效课堂达标活动作出分析与评价,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
2.骨干引领
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队伍率先垂范,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组织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讲师团,围绕课堂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论坛,主题有“重点突破项目”、“片区合作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等。论坛形式有现场互动和团队展示,现场互动过程中学校既谈自身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也接受与会人员的提问;团队展示过程中校长、副校长、中层、教师和学生从各个不同层面展示课堂改革的经验与体会。
3.片区协作
片区牵头组织管理人员与骨干队伍集中上研讨观摩课,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片区内的老师参与研讨,学科教研员参与点评,促进片区内各校的共同提高。每学期开学,学校的管理人员与骨干力量带头示范课、研讨课,或举办一次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专题讲座。片区内学校以教学案编制与使用为抓手,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论坛和课题研究展示等活动,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不断增强了对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反思和总结。
4.区域观摩
每学期组织一次各学科的“高效课堂、个性教学”展示活动,以“打造高效课堂,提炼教学思想,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用课堂演绎学科教学主张,采取“先教后说”“大众评课”的方式,听课教师就听课情况随机点评或自由提问,力求充分体现学科课堂改革的思路。通过系列展示活动的开展,学科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科高效课堂的一些好的做法得到推广。
经过两年的实践,各校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从学校层面上看,有“35+10”“‘读议练三自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启学议教评教学模式”等。从学科层面上看,各学科都凝练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主张或教学模式,如“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导学互助模式”、“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构建物理高效课堂”、“情境激趣—问题导学—有效练评”教学模式、“情境—问题—自主”教学模式等。这使区域层面课堂质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校际之间差距也渐趋缩小,区域课堂改革的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呼唤着课堂改革的深度推进,触及到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革必将焕发更强的活力。区域推进高效课堂,需要明确教育的本原,根据教育的本质诉求进行顶层设计,更需实践跟进,以此不断提高改革的内驱力。[4]课堂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行走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力争使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许明.高效课堂: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兴奋剂”[J].江苏教育[J],2012(29).
[2][4]周中森.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区域推进[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
[3][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