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摘 要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挑战,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素质教育对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总结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是构建与完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信息素质 信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人们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信息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信息环境下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最重要和有效的就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教育一定要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不但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1高等教育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的,目前被广泛引用和接受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具备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由此看来信息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它基于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方法,只有经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
信息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2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2.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2.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 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 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清。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2.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3对高校开展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充实
作为培养服务经济建设第一线的人才的高等学校教师,面对信息社会,首先要强化与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与素质。面对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杨永斌认为,“必须能有效掌握资讯和电子科技的特质,将它吸纳到工程领域的教育中,方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新工程师,以迎接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新形势”。高等学校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应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培训教师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还要在培训中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使他们在开展专业教学中将信息意识融入其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学会技术技能。
3.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利用学校校园网的优势,开设信息素质教育专题网页,内容可包括信息的基本理论及信息的功能与作用;信息社会的特征及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及网络信息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等等。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信息这一新资源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質。
3.3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整个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实际能力是信息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基本操作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服务设施及计算机检索等现代技术,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各种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3.4开展一些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的活动
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网络技能及实践运用网络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就网络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想象与设计,加深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引导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以能力定高下的价值取向原则,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精神,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采取多种形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化高科技知识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把只在网上聊天、打游戏和进行不利于身心健康活动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3.5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高文华.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 2007-07-15.
[2] 张树中.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 图书馆,2009(02).
[3] 杜安平.澳大利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剖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4).
[4] 韩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