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嫣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以课程的形式在全国中职学校推行教学近四年,在实践中出现教材内容更新不快、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作者以开展全市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来规范学科教学、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了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 形势与政策教育 竞赛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3-02
中职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强调学校要切实开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指定辅助教材每学期选修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因此,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成为中职学生德育的关键。
一、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我市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基本上是以《时事报告》(中职版)为主要辅导教材,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信息资源为补充,由德育課教师或班主任占用德育必修课、班会课、第二课堂来完成。授课形式以时事专题讲座、时事大事记讲授、突发事件通报为主。因为是选修课,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三年来,我市中职学校基本按照国家文件的要求,规范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但深入观察,该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更新慢
《时事报告》教材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的、正确的教学内容,但编入教材的均是前半年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出现时政不时、新闻不新的现象,教材与现实社会不同步。例如:本学期教材《时事报告》(2013-2014学年度下)P14谈到“灾难多发需要‘正能量”这部分内容时,分析恐怖袭击案例就没有骇人听闻的“301”昆明事件,因为教材出版时案件还未发生。因此,这些新近发生的时事就得由学校或教师补充整理后才能全面教授。
问题二:受限于师资,专业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这是选修课,学校一般请德育课教师或班主任来承担授课任务。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各个领域、各种行业、各门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例如讲新型城镇化,要涉及到三农政策、住房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户籍政策、教育改革等问题;又如讲到航天科技成果,就要知道航天技术的基本科学原理、了解如何转为民用技术、我国技术与其他国家技术的差别等等。几乎要求授课教师是文、理、工、农、商、医、艺的全才,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要讲清讲透一个事件需要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及充足的备课时间,而对于必修课任务重或班主任工作繁忙的教师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可知,授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缺乏深入研究、不愿花过多精力是不争的现实。
问题三:棘手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发生各种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人生目标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并促进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学习习惯。但在现实教学中,8个学时只能完成认知目标,碎片化的知识,短少的课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观念上缺少浸润,更难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虽然学生喜欢上该门课,但由于不用考试,没有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被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中日关系时知道日本首相、在讨论美国枪枝暴力时知道美国总统,而问及中山市委书记、市长时,却不少人哑然。
二、巧借竞赛提高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的尝试
为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材、师资、学生学习动力等问题,笔者在三年的教研工作中尝试以“任务驱动法”的理念扭转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动机。其中,将竞赛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竞赛作为任务,驱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落实。
从2011年开始,笔者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中山市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目前,以市级教育部门统筹组织的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全省只有中山市。竞赛于每年12月举办,要求每所中职学校都要参加。第一、二届以现场纸笔测试形式竞赛,第三届改为现场问答比赛。以分数高低评出学生个人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学校优秀组织奖,比赛结果在市教育网上通报。要特强调的是竞赛没有题库、没有参考书,仅有以下的出题范围:当年度国内国际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广东省和中山市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大事要闻、《时事报告》全年两册教材内容。竞赛使教师与学生以“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欲→自我提升→再完成任务”的心路轨迹,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可见,任务驱动的教与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的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状态,使师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解决、运用的学习体系。
(二)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的初步成效
三届比赛下来,笔者发现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起着微妙的变化:学校重视了形势与政策教与学,教师的自信心增强了,学校对时事触觉敏锐的学生增多了……时事政策学习竞赛成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落实实效的推手,这种变化是从竞赛实施取得的可喜成效中产生的。
成效一:竞赛成为教学规范化的指示剂
比赛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也是凝聚人心的一种动力。学校领导与教师重视备赛过程,选拔好苗子、好老师参赛。部分学校先举行校内初赛,挑选优秀学生集中培训。因为竞赛的内容有《时事报告》教材知识,也有全年的时政动态,授课教师与指导教师在备课、备赛时会收集各种新近资讯作为教学补充,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其实,开展比赛的目的并不在于结果本身,而在于传达一个信息:这门课程很重要。
成效二:竞赛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催化剂
因为竞赛任务,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时事政策的来龙去脉,归纳筛选分析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将听新闻、搜索信息变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并将时事政策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德育必修课的教学上,部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成为专家里手,主动学习使教师由“乐于教”到“善于教”到“适于教”再到“安于教”。他们不但具备渊博学识,也有方法、善沟通,能吸引学生并引领学生。在教学与备赛期间,教师广博的社会知识、敏锐的社会触觉、深度的社会分析激发学生对教师和知识的崇拜与尊重,教师成就感更为突显。正如比利时学者凯尔科特曼所说,“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当一切行为成为主动,优秀就会自然产生。
成效三:竞赛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助燃剂
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吸引全国观众的眼球,并掀起学习汉字的热潮,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什么一个平凡的汉字听写大会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竞赛有它非凡的魅力,它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征服困难的信心,它的竞技性能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它的知识性能传播正能量。“时事政策学习竞赛”也是这样。选手备赛期间,已成为同学圈子中的时事专家,他们在享受同学敬佩的目光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形势与政策的知识与信息。竞赛的现场观众抢答环节中,学生观众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争取奖品的场面,更让笔者感受到一个竞赛所产生的蝴蝶效应。问答的是知识,但拓宽的是视野、延伸的是胸襟、追捧的是文化。
但与此同时,笔者也清晰地认识到:竞赛并不是治疗教育教学疑难杂症的通方,开展中职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除获得以上成效外,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例如,竞赛要侧重辨识分析题的设计,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从原来的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要题型逐步在竞赛中加入论述题,以检验学生对时事的判断力与分析力;又如竞赛后要发挥优秀指导教师作用,压担子、搭台子,要求优秀指导教师就备赛期间系统研究过的某类时事政策问题开设专题讲座,作为德育课教师培训的项目,资源便得以盘活与分享。
如何提高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是一个永不止步的命题,巧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以赛促教、以赛导学,成为提高课程实效性的一个策略。我们还要继续实施各种策略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占驻学生的脑、引导学生的心、开拓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