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再求突破

2014-04-29 00:44张自然
投资北京 2014年3期
关键词:服务业人口发展

张自然

从当前发展阶段和特征来看,要突出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安全等标准,推动符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

2014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工作提出要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功能性质的优势产业,为此,本刊邀请四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他们分别是: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北京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关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关威。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减法”

※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

大力发展符合首都性质的优势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适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应是:能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体现首都功能内涵的核心和衍生产业;对整体经济贡献大、产业关联度高、可持续性强的主导产业,即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地耗、低能耗、低水耗、低排放的产业;目前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但长期看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产业。从当前发展阶段和特征来看,要突出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安全等标准,推动符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具体来说,应重点发展以下行业:

一是发挥首都科技文化优势,以首都功能定位为导向,促进科技、文化、创意、资本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发展,提升首都影响力、辐射力。推动信息技术向生产服务环节的渗透与融合,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以及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二是顺应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业的机制创新,释放资源优势,尝试在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服务等行业的细分领域开展试点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三是围绕产业链各环节,促进技术、市场、资本深度融合,基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产业价值链细分和重构等,不断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催生新兴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推动首都圈和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广阔空间上谋划首都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促进产业协作。发挥首都核心引擎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总部在京开展研发、投资、营销、结算等业务,提升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

同时,要有序退出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在近年加大关停腾退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力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节能、排污、用地标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改造和腾退转移。减少人口过度聚集,加快城市功能疏解。

※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关峻:

具体来讲,发展符合首都功能的优势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融资条件良好、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集中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势必在产业政策、产业融资、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对优势产业的政策倾斜。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改善供给机制分步骤把可经营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做大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是北京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十二五”规划的后半段,北京市非公共服务业市场化试点发展过程中,政府须以公共决策方式为主导展开其有效公共服务,制订相关政策,规定相关标准,严格监督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执行过程。还要明确不同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到底是由政府融资,还是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更好。如果是前者,就需要将其当作一个社会政策来设计,考虑其筹资、服务购买、评估与支付等。如果是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从产业政策的角度解决如何壮大、规范市场的问题。

※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

北京市已在全国率先发展成为服务型城市,服务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已不限于大的“三产”结构调整,而应主要是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要建立起符合首都功能性质的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三高”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应强调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产业职能的外向化。为此需着重采取重点实现北京创造,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经济策略。

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服务业升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基调。根据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市场规律,一定会存在土地竞租行为,这样,一些产业的单位面积创造不了更多价值,付不起更高租金,市场就会自然地把这些产业淘汰出去。

※ 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关威:

近年,本市非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但本市优质非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非基本公共服务业以市场化形式,面向全国乃至于全球市场提供高端市场服务潜力巨大。无论从北京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视角看,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将带动北京GDP新增千亿元以上。

在政策方面,在科技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部分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可先行进行市场化试点,同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将为市场化运营提供一个市场空间。

调产业与控人口如何兼得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

由于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首都独特的行政、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优势,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来京就业生活。要促进产业按照城市功能定位有序转移,加快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产业高端化特征的产业,以产业调整遏制人口过快增长。

要制定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安全、技术和资源消耗标准要求,将吸纳人口做为重大项目和规划的前置评价的依据之一,修订产业准入目录,制定产业负面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同时统筹落实区县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合理有序布局。

引导部分与首都功能不相适应的产业或产业链环节向周边区域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就业人口转移。更大力度向周边省份转移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产业高端化特征的制造业,减少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环节;在保留核心行政、商务服务功能的原则下,将医疗科教、非核心的行政配套、大型批发市场和过境式物流等与中心城定位不相符的产业功能进行部分疏解。

合理布局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也将减轻非就业人口涌入压力。如医疗资源可利用向外疏解的契机和国际医疗产业园建设的契机,实现园区化、产业化,扩展自身发展空间。

※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李国平教授:

首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调控城市职能特别是城市经济职能,以达到“调结构”和“控人口”的双向目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克服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在东京都核心区的过度集中,就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制工厂及大学用地增加的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控制人口的政策效果。北京市已确定了区县功能定位,不同区域定位不同,经济发展重点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同。根据我们承担的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产业发展与资源投入及人口增长的分析》的研究,我们认为需要紧密围绕首都城市性质和职能,推广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人口评估,编制首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等,以促使在产业调整升级中实现人口调控的目的。

※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关峻:

北京强化“以业控人”的调控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而人口不增长或少增长的目标。因此,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客观上也会调控北京人口规模,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如何“以业控人”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不仅需对人口结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还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以业控人”具体操作起来,要依靠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一方面,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比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商业物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紧抓高新技术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引进和培养这些领域专业化、特色化人才,促进各项人才政策的倾斜。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服务北京现代产业发展的重点学科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 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关威:

北京进行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考虑严控人口过快增长。在政策设计上,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要有机结合,“以业控人”,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订规划来决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市场再来决定产业中的岗位,个人再来决定自己的去留。“以业控人”的思路,大方向是对的,但如何选择“业”是关键。一定程度上产业方向确定了,入驻企业的层次和方向也就确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人才的聚集。这会逐渐减少、转移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其他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和相关人员。从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上说,随着产业的调整,就业方向也会随之相应调整。

小贴士

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功能性质的产业(政策原文)

总体方向上,提高节能、排污、用地等准入标准,一产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生态功能;二产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一般性制造环节,加快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三产要从规模数量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

主要产业上,进一步巩固首都科技、金融、文化等产业优势;研究出台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政策,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走向全国;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教科文卫体等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指导意见,推出一批市场化试点项目。

加快退出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增量、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区率先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服务业人口发展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