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昱
2007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研究了3000人,发现:制订新年计划的人群中,88%的人都失败了,虽然其中52%的人在一开始时感觉自己胜券在握。与之相佐证的例子是,当哈佛幸福课上特尔教授问在座学生有多少人完成了他们的新年计划时,几乎无人举手。
我们在2013年刚过完年时,曾经友情提醒过制订了新年计划的朋友:岁末年初是制定计划的高峰期——人人都希望有个新目标,新年有个新气象——可新年计划这东西的意义其实往往就完成在制订那一刻。后续效果?最好别想太多!
而且最糟糕的是,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吃三次以上本市最美味的火锅”“买下看中的ABCDE那五条裙子”“把坍雅人演的所有电影和电视剧都看一遍”其实都完成了,“看50本书”“至少参加一次马拉松”“努力评上优秀员工”却都没有做到。怎么回事?人的客观选择和所谓的“趋利避害”性真的这么强?!
仔细分析看看,年终计划完成不了有这么几种原因:1.追求仪式感。为了让自己像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很多人明知自己做不到还是颤抖着写下“争取读完《全球通史》”“争取周游欧洲列国”这一类新年目标,其实看到“争取”两个字就应该自觉把这条删掉了;2.相信错觉。熬过苦寒的黎明也没关系,趟过无涯的冰雪也没关系,新的一年总给自己一种将会脱胎换骨的错觉……但最后其实也就收获了一个“我心依旧”的自己;3.睡在被子里或者绒垫上。但丁说:“睡在被子里或坐在绒垫上,是什么成就也无法取得的。”
对于过去一年的失望可以分为两种,除了这种对自己出尔反尔的痛悔(比如说好了要重拾节操结果还是把泷泽萝拉在360年会上跳的那个不明所以的舞蹈看了三遍)之外,还有一种来自被世界忽悠的无奈(比如看了河马放屁的搞笑视频跑去动物园的脏水池子边蹲守一下午然后发现河马不在家)。
世界当然不是故意要来忽悠人的。可刮了一整年的发票都没中奖,年终奖发了条毛巾这类经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恶意。另外,“说好的降房价呢”“说好的Offer呢”“说好的当了伴郎伴娘就不用包红包的习俗呢”背后的悲惨故事也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但是被忽悠后苦着脸显然是不对的,这时候的姿态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气度。亚马逊上最贵的书是《原子能-Landolt-Bornstein科学与技术数值数据和函数关系》,精装版原价7790美元,电子版6232美元,完全是神价,却真的还有不少个人读者购买,内容据大部分购买者的评价是无法值回票价。有一位读者购买电子版的理由是,这样就可以比购买纸质版省下足足1558美元,人生中很少能遇到如此良机可以省这么一大笔钱。还有人声称自己看完书后徒手盖了14座核电站。
所以重新审视一下,一个人的被忽悠体质往往包含了善良、较真、听信传言这类Tag,很可能从小就接受“糖炒栗子千万不能两个人同时吃不然会得狐臭”“吃耳屎会变哑巴”“吃猪尾巴写字会手抖”等奇怪的告诫长大,却也总能为自己提供“这次一定不会那么糟了,我会更好的”之类的得体安慰。
新的一年,无论是骗自己还是被别人骗,都有了新的舞台。在这一年里,我们也会嚷嚷着要减肥然后半夜加餐。立志要早睡却常与无关紧要的破事缠绵到深夜,以为会得大奖而买一些乱七八糟的商品,这都没有关系。小丸子说,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么想想。还真让人热泪盈眶啊。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