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上级政府问责范围的日益扩大和问责力度的不断加强,在正面促进乡镇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心理焦虑,通过调研发现,该群体的心理焦虑与职务、年龄、性别和工作地域等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心理焦虑随之带来的是一些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有自身能力不足、同事和班子成员不理解、心理健康知识缺失及家庭压力不可回避等四方面。为此可从加强能力培养、增进自我调适、注重心理教育、增强各方关爱及加大正面宣传等途径来削减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这将有利于该群体的健康成长,也可为我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 乡镇干部,心理焦虑,能力培养,自我调适,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3-0010-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问责范围的日益扩大和乡镇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农村维稳工作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乡镇领导干部(在乡镇工作的副科和正科级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将目光聚焦于乡镇领导干部这一群体,当近距离地关注该群体的生存状态时,发现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存在心理焦虑,这不仅关乎乡镇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更关乎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13年3月— 8月,课题组先后在山西省的太原、晋中、大同、朔州、忻州、阳泉、长治、临汾、吕梁、运城、晋城等11个市选取了33个乡镇(其中山区、丘陵、平川各9个,城区6个)进行调研,内容涉及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成长历程及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在问卷内容设计中,围绕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状况及消解途径设计了40项选择题。问卷调研主要采用实地发放和填写,辅之以Email、邮寄等形式,保证了调研结果较高的可靠性。调研得到了各地乡镇领导干部的积极配合,课题组先后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按职级分正科级领导干部121人,副科级领导干部164人,一般干部20人;按职务分有乡镇党委书记55人,乡镇长66人,其他乡镇干部184人;按性别分男性干部238人,女性干部67人。以下数据均出自于课题组的调研分析结果。
本文中所论及的焦虑主要指心理方面的焦急和忧虑。调研结果表明:心理焦虑是当前乡镇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之一。在调查中只有12.5%的乡镇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身上不存在焦虑状态,87.5%的人认为自身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在后者中,存在焦急状态的占到42.6%,存在忧虑状态的占到57.4%。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有36.3%的人感到焦虑时会同时伴有心慌意乱、失眠、出汗、厌食及恐慌等两种或多种状态,这种状态如持续过久或过频会对其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课题组试图通过对该群体心理焦虑状况的深入调研,力求寻找切实有效、适合乡镇干部消解心理焦虑的方法对策,旨在促进该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和谐,并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启迪,同时也可为上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乡镇干部心理焦虑的表现特征
课题组通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归纳发现: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与年龄、性别和工作地域等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与职务呈正比例线性关系。由于乡镇干部处于官僚体系中的较低层级,课题组按其职务进行分组时设为正科、副科两个级别。调研结果表明,在正科级领导干部中经常有焦虑感的占到该组成员的38.6%,且焦虑感强度最大。如焦虑感较强的乡镇党委书记在同级别人群中占到86.5%的比例,在副科级群体中这一比例为29.8%。与之相比,乡镇一般干部的焦虑感较少,主要与承担的责任和背负的压力较小有关。
(二)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与年龄呈正抛物线关系。由于在乡镇干部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45岁现象,故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被调查者按年龄分成三个组:25~35岁组、35~45岁组和45~55岁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三个年龄段中,35~45岁之间的乡镇干部焦虑感最强,有近1/3的人感到“对未来没有信心”;45~55岁之间有较强焦虑感的占到该组成员的18.4%;而25~35岁之间有较强焦虑感人数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不到该组成员的八分之一。
(三)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随性别呈现出“阳盛阴衰” 。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求,使男性在乡镇干部中占绝对优势(此次随机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发现,男性乡镇干部占78%,女性仅占22%),但在抗焦虑性方面,女性明显优于男性。问卷调查表明,“经常有焦虑感”的男性比女性高出26.5个百分点,感到“焦虑感很大”的男性比女性要高出36.7个百分点。
(四)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随工作类别呈现出“高低起伏”。现阶段的乡镇工作点多面广,涉及许多领域,既有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卫生,又有经济建设、乡村发展、社会综合治理等。问卷调查表明,分管信访、安全生产的乡镇干部焦虑感最强,“经常有焦虑感”的占到55.9%,比“偶而有焦虑感”的分管文化、教育、卫生部门的乡镇干部高出37~41个百分点。其次是从事经济管理部门的乡镇干部,“经常有焦虑感”的占到34.8%。除此之外,涉及征地、拆迁、计生部门的乡镇相关负责人,感到“经常有焦虑感”的人超过五分之一。
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已成为现阶段乡镇干部的常态,无论对个人身心健康还是对工作效率,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乡镇干部工作倦怠。调研发现,部分乡镇干部由于存在焦虑心理,在工作中表现为责任感不强、纪律松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状况。为此,本乡镇的公职人员、村干部、村民对此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看法,而当事人对此也颇有苦衷。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对工作存在倦怠的原因”时,有36.9%的乡镇干部认为整体忙碌没有多大意义,有30.1%的人感到工作没有主动性,还有19.4%的人认为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在收回的305份有效问卷对象中,78%为男性乡镇干部,而该群体主要集中于31~40岁之间,该年龄段本应是身强力壮、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但对该群体身体状况的调查却不容乐观。调查中,选择身体状况“良好”的超出了选择“优秀”的人数,这其中心理焦虑是影响其身体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问卷调查表明,乡镇干部中有26.5%的人经常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担忧;有34.5%的人会经常失眠多梦,在重大事项面前(如村委会换届选举、突发事件等)有将近八成的乡镇党委书记需借助药物帮助才能入眠。
三是部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表现为行为“过急”或“过缓”。调研结果表明,83.5%的乡镇干部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未来发展等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部分人在工作中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过急。在乡镇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本领恐慌”,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及城镇化建设、农民增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是从长远利益出发冷静、有序地谋划工作,而是急功近利追求功绩,当期望值与实际效果出现偏差时常常出现“上火”症状。二是过缓。面对复杂的乡镇工作,部分乡镇干部忧虑重重,既担心工作处理不好承担责任,被上级“问责”,又担心解决不当得罪人,恶化与同事、下级的关系,于是心事重重、能拖就拖、行动迟缓,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部分乡镇干部行为发生偏差。乡镇干部职务晋升渠道的单一化使“天花板”效应在该群体中大量存在,少数乡镇干部为摆脱职务升迁上的焦虑心理,找风水先生,求神拜佛,乞求神灵保佑,尤其是在换届或人事调整前此种现象更为严重,不少人热衷于请求算命先生为其指点迷津,有个别人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焦虑而无法消解,选择了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三、乡镇干部心理焦虑的诱发因素
调查发现,乡镇干部的压力源来自于多个方面,既有工作、家庭因素,也有人际关系因素,还有经济状况、身体状况、舆论等因素。在实践中,常常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混合体,且随着不同时期压力源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或线性叠加的非规则曲线。
(一)自身能力不足。作为最基层的政府部门,乡镇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面对信访、安全、计生、突发事件等复杂问题,使用“硬招”不敢,“软法”不行、“新法”不会,在与乡镇干部座谈时,许多人反映上面下达的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官”越来越难做,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常是感到焦虑不安,既担心上级不认可自己所做的工作,又担心问题解决不好致使矛盾激化,于是难免常处于“恐慌”状态。此外,还有一些乡镇干部由于自身存在业务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社会交往较窄、实际解难较弱等情况,工作打不开局面,与同事关系不“和谐”,疑难问题不会处理,常常被其他班子成员和下属看不起,群众意见也很大,因而常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忧郁症状。
(二)同事和班子成员不理解。问卷调查表明,有36.7%的乡镇干部认为人际关系不和谐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乡镇正职中此类原因更为明显,有68.9%的乡镇党委书记和56.7%的镇长认为妥善处理上下左右的复杂人际关系,已成为其日常工作中一项既重要又棘手的事情。在乡镇干部调研中,有36.9%的人选择“与上级相处难”,有35.1%的人选择“与同事相处难 ”,有28.6%的人选择“不会说话、做事,老得罪人 ”,还有26.5%的选择“村民不理解 ”。
(三)心理健康知识缺失。由于我国大中小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乏,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被有关部门纳入到干部培训计划中,结果导致许多乡镇干部在读书时和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严重不足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由于受“忍”、“压”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将心理问题视同于能力欠缺和性格软弱,认为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员帮助的人仅限于心理障碍者,不愿意将自己归入需要“求助”的人群,即使知道自己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羞于启齿、讳疾忌医。
(四)家庭压力不可回避。家庭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镇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家对家人心怀愧疚,另一方面是家庭成员对其工作不理解。调研发现,由于乡镇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去,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关心爱人,当家里人遇到一些诸如择校、择医、择业等实际问题时,由于受权力所限常感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产生家庭矛盾也就在所难免。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 “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主要有哪些方面”时,有近一半的乡镇干部认为“与家人聚少离多,产生距离感”,此外,还有将近1/3的人认为“爱人不理解”,近1/4的人认为“权力范围太小,无法为家人解决问题”。由此带来的精神压力可见一斑。
四、消解乡镇干部心理焦虑的有效途径
乡镇是我国政权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乡镇干部作为乡镇党委一班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重任,其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关系到乡镇党委领导作用的发挥,更是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高度重视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问题,探索有效的消解途径,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事关政府效能提高的政治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部门联动,共同促进乡镇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能力培养。提高乡镇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促进乡镇干部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可建立和完善到县级以上党校、高校学习及干部异地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高乡镇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可围绕农村相关的政策、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与农民切实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培训以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使其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乡镇工作,有效避免因“本领恐慌” 引发的心理焦虑。其次,要掌握有效化解心理压力的能力。乡镇干部身处基层复杂环境,面临头绪繁多的任务,产生心理压力在情理之中。要帮助乡镇干部掌握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如进行体育锻炼、文化活动、行为宣泄可使心理压力得到控制和缓解,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可减少外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从而使其自身维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增进自我调适。一方面,乡镇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更新心理知识。通过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乡镇干部养成利用休息时间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书中领悟人生、开阔心胸,同时还能找寻到自我解压和调适的方法,进一步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应摆正心态,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加强学习,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健康、宽广的胸怀,养成良好的德行和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通过自我认知度的不断提高,掌握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与朋友谈心、写日记、听音乐、运动、旅游、静坐等多种方法,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三)注重心理教育。一是建立健全符合乡镇干部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增强乡镇干部对常见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免疫力;通过教育引导,调整乡镇干部健康状态;通过增设心理调适训练课程,帮助乡镇干部掌握释放心理压力的技巧和方法。二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研究和传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中起步较晚,造成大多数乡镇干部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具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足,心理调适能力欠缺。为此,建议政府部门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对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研究,编写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材,将心理健康知识以通俗读本或小册子的形式向乡镇干部发放,并定期进行辅导。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政府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向乡镇干部广泛发布报纸、广播等媒体上的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通过网络建立远程服务、沟通平台,定期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在线服务。
(四)增强各方关爱。一是上级组织应加强对乡镇干部的人文关怀,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既要严格监管工作又要关心乡镇干部的感受,既要重视目标考核又要耐心听取乡镇干部的忠诚建议。对由于经验不足出现失误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对其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应建立乡镇干部关爱保障机制。首先,可尝试为乡镇干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就有关乡镇干部身心健康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可定期派驻心理医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服务,对乡镇干部群体中常见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心理健康、保健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县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对乡镇干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的健康隐患及时治疗。其次,应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在不影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乡镇干部轮流休假,有助于放松其身心。三是上级组织对乡镇干部应多采用正强化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应经常为其鼓劲打气,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辛苦,增加体谅和理解,减少埋怨和责备。当乡镇干部取得成绩时,上级部门应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增强其对工作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继续前行。此外,还应加强乡镇干部周围亲朋好友、家人、同事等在内的社会支持力度,在其面临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时,相关人员能够给予理解和帮助。
(五)加大正面宣传。首先,媒体的负面宣传要适度。不可否认,部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难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媒体可真实报道但不宜过度炒作和大肆渲染,否则易将乡镇干部推向百姓的对立面,影响工作的开展。其次,应加大媒体的正面宣传。对乡镇干部在艰苦环境条件下安心扎根基层、为民服务、不畏艰难、扎实工作的创业精神,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和大力的宣传;媒体工作者要多下基层,积极探寻乡镇干部中的优秀分子,树立一批像文建明、刘银昌等具有典型代表的优秀乡镇干部,使乡镇干部的正面形象成为宣传的主流,以增进全社会对乡镇干部的认识和理解,为该群体干事创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叶荣盛,陈小燕.乡镇干部的四种心态〔N〕.北京日报,2010-08-02.
〔2〕曾金胜.干部压力大是个“伪命题”吗?〔J〕.人民论坛,2009(2).
〔3〕安徽省委组织部.建立健全机制 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J〕.党建研究,2010(1).
〔4〕杨青山.乡镇党委书记要提高四种能力〔J〕.理论探索,2010(2).
〔5〕 张志峰. 深度关注·乡镇党委书记:发展才能得民心〔N〕. 人民日报,2010-09-28.
责任编辑 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