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

2014-04-29 00:44李静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0期

李静

摘 要:日本文字由平假名、片假名、汉字等多种成分组成。汉字自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因其强大的表意功能,而被日本人从古代沿用至今。本文首先举例分析了汉字的表意功能,然后从日语假名文字的由来以及汉字的造词、造字功能入手,探讨了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

关键词:表意;假名;和制汉字

一、日语中汉字的表意功能

从文字角度看日语,会发现日语的一大特色是各种文字并用。那么,日语的文字究竟有哪些,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紳士用のTシャツ1000円均一。(译:男士T恤每件均1000日元)

其中,“紳士用”“円”“均一”为汉字,“の”为平假名,“T”为罗马字,“シャツ”为片假名,“1000”为阿拉伯数字,这句简短的宣传用语竟然涵盖了五种文字。既然日语的文字种类如此之多,那么汉字在日语中是不是就可有可无了呢?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1)すもももももももうはながちってしまった。

(2)はははははわるい。

这两个例子,且不说学日语的外国人,即便是日本人乍一看,可能也不解其意。因为稍懂日语的人都知道完全用假名书写的文章,非常令人费解。但是,如果将汉字和假名并用书写这两个句子的话,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1)李も桃ももう花が散ってしまった。(译:李子的花和桃花都已经凋落)

(2)母は歯は悪い。(译:母亲的牙齿不好)

如此一来,略懂日语的人一看便知句子的意思。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所谓表音文字,即只表示文字的发音。日语的假名,便是表音文字。例如“き(ki)”这个假名,不论是单词“かき(kaki)”(柿子),还是“きもち(kimoti)”(心情)都有“ki”这个音,那么书写时均写作“き”。与此相对的表意文字,即在表示该字发音的同时,也表示该文字的意义。汉字便是表意文字的代表。

日语的假名文字只能表音。正因为日语吸纳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才使得日本人在读文章时相当便利。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认为:日文书可以速读,也就是说打开一页光找汉字便可大概知其意。简言之,汉字的表意功能,对理解日文句子乃至文章起着其他几种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日语假名文字的由来

古代的日本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以大化改新为契机,中日之间开始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汉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才开始用汉字记事。

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日本著名的诗集《万叶集》便采用的是这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yama)”,在《万叶集》中,日本人用“也麻”这两个汉字来书写。再如“桜(樱)”,读作“さくら(sakura)”,日本人则用“散久良”这三个汉字来书写。这就是日本文字发展史上的“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来记事或作文十分繁杂,所以后来日本人慢慢将万叶假名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这在日语中称作“片假名”。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式的诗歌——和歌,特别是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記、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如“阿”→“あ”,“以”→“い”,“宇”→“う”等,这在日语中称作“平假名”。

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而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故日本的假名文字都是以汉字为基础而创造出的表意文字。虽然有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日本人自始至终未曾放弃过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而是巧妙地将汉字和假名并用,由此也使日语的表达方式更为成熟便利。

三、汉字的造词和造字功能

首先,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把汉字组合在一起能造出无穷无尽的新词,而且这些词让人一看便知其意。如日语中的“会社”一词,意为“公司”,若将“会社”的“社”作为词根,又可组合出很多新词,进公司去为“入社”,离开公司为“退社”,此外还有“貴社”“弊社”等各种各样的词汇。汉字的造词功能是日语中其他文字没有的。

其次,日本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功能,又创造出许多“和制汉字”。如“さかき(sakaki)”这个词本没有相应的汉字,根据其是供神的树之意,被日本人写成“榊”。又如“しきみ(sikimi)”是献佛的树,日本人将其写为“梻”,“とうげ(tooge)”是上下山的地方,日本人将其形象地写为“峠”。据统计,日语里的“和制汉字”已经超过两千七百个,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日本人根据需要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和制汉字”。

综上所述,日本人不仅通过汉字创造出自己的假名文字,而且还根据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词、造字功能,创造出了更多的词汇。所以,汉字之于日语的意义可见一斑,汉字之于日本文明发展的价值可以想见。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質[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2.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