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 叶小文 高尚全 胡鞍钢 顾海良
韩庆祥 张立文 公方彬 唐任伍 江 平
2013年,人民论坛荣获中国百强报刊、国家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等殊荣,获批国家一级新闻网站,转载率、引用率、影响力、发行量等主要指标名列同类期刊前茅,持续稳健快速发展。
成绩的取得缘自各方的厚爱与支持,其中作者群体尤为关键。他们是各领域的名家大家或新锐人物,他们把最前沿的思考与最深刻的见地无私奉献出来,为读者呈上一份份思想大餐,构筑了人民论坛这一前沿思想高地。
2013年度人民论坛十大思想人物有哪些?按照如下流程,我们得出了以上十位得票率最高的作者。
(一)评选范围:2013年度在人民论坛公开发表文章的作者。
(二)评选标准:
1.权威:公认的当今思想名家,其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2.独到:有独创性的见解、前瞻性的研究;
3.影响力:在人民论坛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章反响较大;
4.责任:忧国忧民情怀,治学严谨,为人为文业内外公认。
(三)评选方式与流程:
1.据人民论坛杂志2013年所刊发的文章在人民论坛网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排名,以及被其他媒体转载与影响情况,梳理出50位人民论坛2013年度最受关注的作者;
2.邀请100位各领域专家代表与300位读者代表对50位候选人进行书面投票(每人限选不超过10人)
(占权重75%);
3.人民论坛网推出50位年度思想人物候选人及代表性文章,接受网友投票(占权重25%);
4.加权得票率居前10位者入选人民论坛“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人物介绍
1940年生于昆明。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国文化。其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對话”、“启蒙反思”、“儒学第三期”等诸多论域,在国际思想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文章链接:
《哲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下(总第420期)
代表性观点:发展不能只是经济发展,还应该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而这五个发展是同时并进,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哲学可以思考的空间,需要哲学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人,我们向什么地方去,什么是人的基本价值,什么是终极关怀,等等。
像理性、人权、法治、个人尊严,这些都是启蒙运动以来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是,还有这些所谓的西方普适价值没有包括的,在很多地方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普适价值,比如儒家的基本价值。这些价值之间需要对话和包容。
推选语:他是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把儒学看成是“哲学的人类学”、“宗教哲学”,试图从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说明儒家传统的历史和价值,为哲学思考开拓了新的空间。他的研究显示了儒学的现代生命力,给中国带来了探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
人物介绍
1950年生,湖南宁乡人。曾长期担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 《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从心开始的脚步》、《宗教七日谈》等。
现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叶小文
文章链接:
《中国改革的总动员和总部署》
人民论坛2013年11月特(总第424期)
代表性观点:我们的民主之路,要和平、稳定的民主政治,不要暴力连连、社会动荡;要统一、和谐的民主发展,不要国家分裂、一盘散沙;要繁荣发展的民主建设,不要经济停滞、生活倒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民主政治,不要官员腐败、政府变质;要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共同文明成果,又与本国实际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避免封闭保守、简单照搬。我们的民主之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创新。
推选语:他是学者型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融通理论与实践,笔耕不辍,对于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他对问题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字里行间, 都可看到一个具有深厚学养的他,一个忧国忧民的他。
人物介绍
1929年生,上海嘉定人。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是我国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之一,多次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政策和体制文件的起草工作。他的 “用经济合同替代指令性计划”等建议被吸收到十三大报告中。他参与起草十五大报告,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是最早提出政府治理改革的学者之一。他提出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键是解决好政府 “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
高尚全
文章链接:
《三中全会:新一轮改革的战略起点》
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下(总第420期)
代表性观点: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建立一个统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层次的权威性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为此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任组长,国务院总理任副组长,中央和国务院相关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深化改革的协调督查、评估落实。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推选语: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改革决策过程的参与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他的身影。他系统地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民本经济”,丰富了改革的相关理论创新。他时刻都在为深化改革“鼓与呼”,是改革舆论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人物介绍
1953年生于鞍山。中国国情研究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中国国情分析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并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术研究特点。他所撰写的报告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多次应国家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主要著作有《生存与发展》、《中国国家能力报告》等。
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文章链接:
《中国政治家群体及其产生机制》
人民论坛2013年4月上(总第399期)
代表性观点:中国的政治家集团的产生基本上是依靠两大机制:一是选贤任能民主推荐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通过中央“两委”人选考察组对干部素质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确定政治家集团候选人预备人选,这一点是西方没有的。二是党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机制。先是通过地方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后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差额选举正式产生党的政治家集团,即中共中央委员会。
我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家集团的评价是:的确是由又红又专的、职业化的、优秀杰出的治国治党治军领导人才组成。他们是中国这个世界大国的政治家,但又不同于其他世界大国的政治家,更不同于西方的政客,有其独特的政治家特性特质。
总之,中国政治家集团的成员的构成,质量水平及其团结统一的程度,是中国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推选语:他是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对中国政治群体及其产生机制的独创性研究,表明了他对中国国情理解的超前性。他站在国情研究的理论角度指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是来自于实践的锻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人物介绍
1951年生,上海人。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被称为中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世界市场全书》、《画说〈资本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
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顾海良
文章链接: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视界》
人民论坛2013年12月上(总第425期)
代表性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说明中,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邓小平课题的新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科学解答,也是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思考的凝结,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写就了邓小平当年所评价的政治经济学“初稿”的新篇章。
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既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同时也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特色。
拂去岁月的风尘,“历史路标”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前人探索的印迹,更给我们留下了先前探索中的智慧和勇气。从这一历史和理论的结合中,得出“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的结论,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强烈的理论感召、更为坚定的现实底气。
推选语:作为经济学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中阐释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作为教育家,他主张大学要有时代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要亮出中国气派。他读书治学育人,从未忘记责任和使命。在他看来,“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正是习近平經济思想的重要特色。
人物介绍
1957年生,河南孟州人。曾任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多年致力于人学研究,提出的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他认为哲学在当代的主题形态主要是人学。从马克思哲学研究到人学研究,再从人学研究走向能力问题的哲学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构成了其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
现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韩庆祥
文章链接:
《习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
人民论坛2013年5月上(总第402期)
代表性观点:根据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以来的执政活动和重要讲话,可以看出,“自身硬”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硬”在本质。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如果党的本质变了、被颠覆了,那么一切“硬”都无从谈起。二是“硬”在能力。就是近平同志讲的克服“本领恐慌”。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硬”在作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实质就是整顿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近平同志的执政风格和特点,可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叫做“外圆内方”。近平同志的外在形象和气质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从容、淡定、包容、温和,平易近人,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但是他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思路、有方法、有定数,他讲原则、讲大局、讲战略。这表明他的内在气质、风格和意志是比较阳刚的。当下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与处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在对待党内腐败和党的作风问题上,他都非常坚定、坚决。所以,可以把他的气质概括为“外圆内方”,或者说是“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
推选语:他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他从人的视角理解哲学,从哲学的角度观察政治。他站在公众立场且以理性的方式发表学者之声。他指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执政智慧,凝聚共识、攻坚克难,这不仅赢得了民间的认同,更引来了高层的回应。
人物介绍
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从对朱熹和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研究走向整个中国哲学逻辑转换生成的研究,建构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的理论思维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和合学”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阐释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和合学”原理,用以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
张立文
文章链接:
《和实力的意蕴与建构》
人民論坛2013年6月上(总第405期)
代表性观点:什么是和实力?是指军事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融突和合。和实力的和,意蕴多元冲突融合,而非二元对立的潜在冷战思维。和实力的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和实力”实践的活动,有“和实力”应用中所取得实际效果的经验。当前不仅是政治人物、国有媒体掌握全球传播手段,老百姓的微博、电脑、手机也掌握这种手段,这就削弱了国家硬实力、软实力的力量。而实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民众如何解读和理解,在这种情境下,只有和实力的和合架构才能应对各种实力的挑战,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因为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失天下者,在于失民心。
推选语: 他开创了“和合学”,他将中国哲学强调的整体精神上升到“和”的境界,激发出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他始终强调,我们应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系。他的思想正适应了今天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人物介绍
1962年生,山东蒙阴人。长期以来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重心的思想精神研究,是该领域的先行者,撰写发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系列文章与决策建议,出版了“看当下中国”系列著作:《决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觉悟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保证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保证社会主义焕发青春和活力,出路在民主政治,支点在确立新政治观”等观点引巨大舆论反响。
现为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文章链接:
《大国崛起于精神》
人民论坛2013年4月下(总第401期)
代表性观点:没有精神支撑的经济繁荣不会走远,更不敢言真正崛起。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制约因素在于中国缺少对人生意义深刻的理解,缺少对大国崛起本质和世界精神脉动的准确把握,同时,受小农经济文化心理的羁绊。中国要实现崛起,需要以更大的包容度推动思想家产生,确立民族性与普世性相结合的核心价值观,以新政治观突破思想和观念制约,建立起富于时代特征又满足现实需要的精神体系。
推选语:他说,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崛起,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才敢言崛起。如果产生的核心价值观在与世界主流价值观的博弈过程中,低于别人,既不能支撑国家和民族走向世界,也不能调节社会、提升民族的精神品质,甚至会带来紊乱。他是一名军人,也是一位仰望星空的思想者。
人物介绍
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核心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行政效率、经济思想史。他是《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撰写人之一,提出我国民生领域处在由民生保障向民生改善过渡阶段。出版专著十余部,代表作有《中国政务信息化研究》、《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等。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
唐任伍
文章链接:
《习近平改革战略思想特征》
人民论坛2013年12月下(总第427期)
代表性观点:根据习近平的讲话精神,中国改革的路径,一要坚持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须是自主创造的,是战胜并超越自我。如果改革创新所导致的结果是丧失自我,便不是改革创新,而是自我毁灭;二要坚持首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特征,虽然要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其结果绝不能与任何已有成果雷同。因此,照搬照抄即使行得通,也不是改革创新,而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三是注重先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应符合世界文明潮流、体现时代脉搏,能够独树一帜、开创未来。
推选语:他是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致力于用所思所学经世济民。他指出,中国的领导人有强烈的改革欲望,也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领导人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也需要领导人描绘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人物介绍
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著名的法学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我国民商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参加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制订,并直接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小组组长,也是《物权法》和《民法典》草案专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为推动我国的立法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
江平
文章链接:
《选好改革既得利益的突破口》
人民论坛2013年11月上(总第421期)
代表性观点:突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碍,我认为重点在于财政和税收两个方面。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目前中央财政状况比较好,地方财政差异比较大,有些地方财政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努力加强对财政预算的有效监督和合理控制,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信息发布的公开性及政府的公信力,缩减预算与决算差额。第二,调整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改革,尤其是税种的调整,是通过二次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的直接举措,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利益均衡的关键所在。
推选语:他曾是心怀天真理想的革命青年,苦难煎熬中的思索和磨练,使他成为一个“只向真理低头”和为“法治天下”高声呐喊的皓首学者。他倡导制度的完善应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他对既得利益的诠释映射了这个社会改革与调整时期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