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说起来可能有点扫兴,《猩球崛起:黎明之战》是一部幽默性极低的电影。如今好莱坞暑期大片的潮流是,动画片不萌死誓不罢休,超级英雄片也被逗比附身,如《银河护卫队》。为了营造人猿之间、猩猩内部、人类内部矛盾的紧张感,《黎明之战》几乎没有利用猩猩“萌”、“逗”的猴子属性,而是远离卖萌,拒绝搞笑,一笑一颦、一招一式皆服务于庄严肃穆的史诗格调。
时间上与首部跨越得并不是特别遥远,故事发生在《猩球崛起》十年后,但在事件上却像跨越了一个世界,病毒毁灭了大部分人类,猿族则在森林中日渐崛起,首部里的文明结构已然消逝。和片中物非人非的世界一样,这部续作基本上没有承袭前作的风格,只是承接了上部的故事起源。
情节概括起来挺简单,人类遭遇困难,与猿族产生了冲突,人类与猿族内部的分歧,让人猿之间的关系最终擦枪走火,逐步发展到黎明之战。老套的矛盾发动机,推动着老套的故事,仅从故事梗概来看,完全没有什么新花样,况且这个系列本就是老片新拍。寓意仍是老一套:猩球文明进化史,像是人类历史的翻版,这是从猿族审视人类;把猿族与人类并置来看,一切生命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剧的循环,这是从造物主的上帝视角审视生命。
一部电影、一个系列的寓意,差不多接近于被提前告知,它们依然值得期待么?有没有绝对新意、够不够深刻,很多时候重点其实不是这些,而是呈现主旨的过程是否精彩。“猩球”系列证明,翻拍之作依然当得起隆重期待。《黎明之战》满足了精彩的大部分要求,漂亮地完成了一部史诗的续写。上世纪六、七〇年代的“人猿星球”系列,首部《人猿猩球》一鸣惊人,其后四部续集水准参差不齐,整体上质量下滑严重;以目前的两部来看,新系列有望全面超越老版。在技术和叙事双重细腻的护航下,人猿故事有种宛若新生的意味。
动作捕捉技术是两部《猩球崛起》引人瞩目的一项成就,而在内容方面,它们对猿族崛起、人猿对峙过程的描述,嵌入了更合理的科学逻辑,不再像老版的概念化叙述,粗犷得似乎只有毛边。片中那些细腻的刻画,让银幕内的情感與紧张感,以最小程度的损耗,渗透到了银幕之外。
伪纪录片式的开场,无疑是为了增强真实感,导演马特·里夫斯小小地再现了一下成名之作的主打技巧。《科洛弗档案》全片采用的是伪DV风格,情节只是一个“哥斯拉”入侵纽约的简单故事。里夫斯的改装与改进技术相当聪明,他既遵循传统,又善于将新的风格融入其中。对于看过瑞典版《生人勿进》的观众,可能会觉得里夫斯的美版,过于尊重原版,以致有点索然无味,但应该不会忘记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昏黄暖色调和青灰冷色调。《猩球崛起2》延续了类似的视觉风格,暗黄和阴冷一起牢固地构筑着整片的肃穆氛围,如果说情节是史,那些光影就是诗,人类和猩猩在诗意般的画面里,重复着古老的残杀。
仅从观赏性来看,2比1的爆米花指数要低,1严格履行了大片的规定动作,建制、发展、高潮的衔接自然紧凑,该有的high点都有。2彻底板起了脸,幽默桥段仅有零星一点,它抽离了高潮,似乎对于整体的基调,高潮也可能显得轻佻。不管是什么原因,导演显然是刻意的,他按捺住了庸俗主义高潮的迸发,让可以燃的地方,也收敛着表现。他平衡着人类与猿族的戏份,模糊着两者的视角,因而这部和第一部不同,代入感与情绪递进是错位的,而非顺其自然步入高潮。里夫斯的敬老习惯,这次集中体现在配乐上,沉重的打击乐和鼓点改编自老版,尽管已被处理得主流了一些,但原版音乐的70年代先锋味道,显然不利于煽动情绪。首部《猩球崛起》的配乐,就“独立”得多,除了偶尔响起的鼓点,大体上动用的是和当今主流大片相似的配乐策略。
当一部电影严肃至此,如果有人在观看时不时发笑,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是导演的工作搞砸了,要么是一部作品遭遇了它的不理想观众。至于里夫斯没拿猩猩当逗比,他做的是符合电影主旨的选择,在这部探讨生命与文明的电影里,让猩猩宠物般地卖萌,自然是不恰当的。拒绝逗比,从猩猩做起,导演成功地抵抗住了娱乐性的诱惑,奉献了一部足以消除续集偏见的史诗续作。
摘自【搜狐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