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永华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归类为猪的普通病。而从2011年11月份开始在国内各猪场流行的,山东各大规模猪场甚至无一个幸免的“流行性腹泻”,反反复复发生,损失大批的哺乳仔猪,惊动了整个养猪业和国家、省级疾控中心。引起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是病原有了一定的变异,今年病毒毒力增强了(原来只发生在冬季,现在可发生在一年四季。在东南亚地区如韩国、泰国和日本等,这种毒力增强的情况早就发生了,我国该病毒测序结果与东南亚地区毒株的同源性比较高,但也不完全一样);二是用于控制本病发生的疫苗不好使;三是猪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抵抗力下降。
1 疾病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8 d,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 h。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母猪带毒,通过粪便和奶传染给哺乳仔猪,仔猪最早发病在出生后8 h,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7日龄仔猪感染率和死亡率100%;7~10日龄仔猪发病率100%,死亡率50%;10日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很低,断奶后,一般经2~3 d康复。发病的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浅绿色,迅速脱水,死亡。
见母猪有水样腹泻,但比例不高。初次返饲母猪,母猪表现为严重的水样腹泻,夹杂有未消化的饲料,粪便多为灰色。
2 哺乳仔猪发病原因和死亡率高、死亡多的原因分析
由于母猪奶水和粪便中带毒,出生健壮的仔猪,吃初乳后8 h开始拉蛋黄色水样粪便,呕吐出凝乳块;随后腹泻严重,刺鼻的腥臭味。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最后以严重的脱水和酸中毒死亡,发病率100%,死亡率100%。
6~10日龄的哺乳仔猪开始腹泻,腥臭味,全身沾满带有油性的粪便,断奶换其他母猪或喂奶粉,成活率40%~50%。
10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发生腹泻,断奶换其他母猪或喂奶粉,成活率70%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
由于本病返饲和自然感染主要发生在消化道,母猪单次感染后的抗体不够高,造成本病不断感染,母源抗体低,达不到保护乳仔猪不发病的水平,这使本病反复地发生,拉长了疾病的持续期,造成大量哺乳仔猪的死亡。
3 防控措施
3.1返饲母猪——生物安全风险大但有效
1)返饲用种毒的制备
(1)刚刚死亡的0~5日龄的腹泻仔猪或者处死的发生腹泻的0~5日龄的仔猪。(使用传代的肠培养物做返饲)毒量高,毒力强。典型症状是呕吐、腹泻、急性死亡,肠壁变薄,胃中无奶水。
(2)解剖,取肠道,并将肠道放在冰上,并且取完病料后尽快冷冻;同时冷冻PBS溶液或者生理盐水。
(3)用组织捣碎机或豆浆/肉捣碎一体的机器,将冻存的肠道在冷冻状态下绞碎。
(4)每4头小猪的肠道用1.1 LPBS溶液或生理盐水稀释搅匀后,分装(72 mL/瓶)后冻存。
(5)使用时,取出1瓶加到8 L全牛奶或者脱脂牛奶稀释液,是65头母猪一次的返饲用量。注意:溶化后马上进行返饲,保证返饲的活病毒的量。
2)返饲方法
如果猪场新生仔猪正在发病(0~5日龄),发病后尽快连续3次返饲预产期前3周内的母猪。其它母猪,基础返饲9次:每周固定三天进行返饲,连续返饲3周。常规维持返饲:要求产前6~4周,每周返饲3次,最好固定在距离产房较远的位置(母猪产前的第6周将母猪与产前4周内的母猪隔离开,并在产前第6周、第5周、第4周的固定日进行返饲)。
3.2 预防治疗:各种办法效果都不明显
1)抗病毒中草药:黄连、黄柏 、穿心莲等,对母猪没有很好的效果。
2)消炎针:母猪产后使用5 d的抗生素,配合鱼腥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哺乳仔猪腹泻,吃奶减少或不吃奶或强制断奶造成的母猪乳房炎的发生率,但没有完全解决因仔猪不吃奶造成的子宫复原慢,发情不正常,下胎产仔数少等问题。
3)哺乳仔猪灌服中药;抗病毒产品的应用;多种形式的纠正酸中毒和补液。
4)隔离措施的应用。返饲后将发病产房的猪和人进行隔离。
5)提高舍内温度。对疾病恢复和提高机体对本病的抵抗力,有一定的作用。
6)强化卫生和消毒,为了降低舍内湿度,增加了悬挂氯制剂消毒剂使用。氯制剂消毒剂对本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7)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活疫苗对产前母猪注射,初生仔猪口服,但效果不明显。
8)高免血清的应用。取经过多次本病毒感染,康复后4周左右健康猪血清,给刚刚表现为呕吐或腹泻的初生仔猪灌服,每天2次,每次5 mL,连用3 d。
(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