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在心理学院停留了半小时之久。其间,“习大大”向董奇校长询问血型和行为的关系,这个好奇的提问也代表了大众对此问题的困惑。血型真的能反映性格、控制行为,甚至决定命运吗?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严谨的科学家们都没有找到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认为:“血型性格说”没有确凿科学依据。
190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和他的学生发现了四种血型:A型、B型、O型和AB型。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稀有血型系统如P、HLA、KELL、KIDD等陆续被发现,目前,人类已知的血型总数有35种。
血型的发现者没想到,以后会出现“血型性格说”。这种学说发源于日本,也在那里最有市场。1927年,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师古川竹二认为,A型血者顺从听话,B型血人感觉灵敏,O型血者意志坚强,AB型是A型和B型的混合。这些说法在学术界受到了批驳、嘲笑,但在民间却奇迹般地被视为科学新发现而被普遍接受,在日本,甚至在就职和人事安排时也会有“血型歧视”。
其实,很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血型问题。这其中,支持血型论的研究很少,少数几个研究的结论还相互矛盾、错误百出,例如没有量化的数据,违反统计学规则,使用了有缺陷的研究方法等。
最新的研究也不断证明:血型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2005年,台湾有学者调查了2681人,没有发现血型和性格存在联系。日本九州大学讲师绳田健悟率领的研究小组在今年6月底出版的《心理学研究》上报告称,他们对一项包括一万多名日本人和美国人在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血型与性格之间真的没有关联性,因此断定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那么,作为一种生理指标,血型有什么用?
科学家认为,血型很有可能就是人类在生存和进化中抵抗感染的结果——防止人类被某一种病毒或疾病一网打尽。
加拿大多伦多综合医院的血液学家克莉丝汀·次瑟第·加斯德维奇的研究显示,在遭受疟疾压力的非洲和别的地方,O型血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这暗示了O型血的进化优势。她说,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生存优势体现在O型血者和B型血者虽感染了疟疾病毒但不会发病。
而统计学研究也表明,A型血者患胃癌的危险比O型血者高20%,但后者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罹患溃疡。一些证据显示,O型血者比其他血型者更容易感染黑死病,而A型血者则更容易感染天花病毒。这些相关性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一些地区人口中B型血者的比例高,因为这些地区过去都曾经遭受这两种疾病的困扰。(据光明日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