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秀梅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电力调度已初步实现自动化,因此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电力系统数据和网络监控能力的稳定性,需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针对在安全防护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防护措施;安保防护
由于電力调度体系的不断高智能化,因此电力调度进行安全防护是必要的。要不断完善和成熟技术,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安保性能,才能应对各种网络攻击。应重视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1、对电力调度自动化体系实行安保防护的重要意义
我国电网的不断完善,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电力调度必须进行自动化。然而,在不断完善电力调度自动体系的同时,遇到了防护缺陷问题。因此,应不断提升安保防护技术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体系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共享和交流,因此网络信息技术需要提高,防止网络病毒或黑客攻击导致的网络瘫痪等现象。因安保防护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提高作用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保证自动化体系的运行。
2、电力调度自动化进行安全防护时存在的问题
(一)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的评价标准
虽我国电力工业在不断发展,已经实行两网的改造,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行性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使用的电力自动化的评价标准却跟不上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常存在一些局限问题,如重视硬件条件忽视软件设施或者是只重视局部忽视了整体的配合性等。
(二)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
在现场的工作人员是调度电力并管理自动化体系的管理者,直接影响电力调度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现场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工作人员自身问题,所以某些管理层面存在缺陷。第一,缺少安全意识。一些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在作业时过于随意,没有意识到电力调度自动化体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工作时不注意工作细节,不重视电力自动化体系中各个现有系统的关联性和紧密性,导致在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时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出现安全防护事故。第二,电力公司存在管理问题。在对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中,电力公司存在比较多的管理漏洞。比如对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清楚,没有清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时的角色错位。这些管理漏洞都严重影响了电力自动化调度和监控的安全。
(三)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系统问题
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系统更新技术很快,所以必不可免的在工作运行中,自动化系统会出现种种问题。首先,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值班模式上,可能因为在设计施工时的失误导致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由于值班人员不足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引起安全事故。其次,由于自动化系统都是需要不断运行的,所以长时间的负荷运行或者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会引起设备老化。这会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正常运行留下安全隐患。
3、电力调度自动化的防护原则
为了避免对电力调度自动化体系存在的弊端,自动化安全防护必须做到几大原则。其一,保证整个自动化体系的完整性;其二,确保在运行过程中,方法和手段的简化性;其三,保证管理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的连续性;其四,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完善体系的同时,保证体系的实用性;其五,进行有步骤的安保防护,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其六,突出系统的核心部分,重点防护的同时进行全面安保。除此之外,应该对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
4、应对安全隐患的技术措施
(一)实行网络备份
由于安全系统硬件设备会受到天灾和人为事故的影响,所以应对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网络备份指从安全系统的两个分割系统里,把数据从一个系统复制到另外一个独立的存储系统。网络备份可以分为场点内、场点外以及系统备份。网络备份的操作数据应保持一年到三年。
(二)选择合适高效的杀毒软件
为了防止病毒程序的攻击,电力自动化系统需要及时更新杀毒软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系统进行定时杀毒。为了确保数据和服务器的安全性,电力公司应选择权威的杀毒软件,利用各种安全保护措施,防止黑客和病毒的袭击。
(三)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电力公司应该完善管理模式,明确各职位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且电力公司应该使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和考核机制。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体系的地位至关重要。电力公司应该提高对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自动化系统的安保功能,并对系统设备进行定期定时的检查。不断更新系统和更换老化设备,发现系统问题及时解决。现场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吸收新理论,新知识,提升对现场作业的操作能力。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确保电力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周旸,韩飞.浅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2]朱张涛.浅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大科技,2013,(36).
[3]李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浅析[J].信息通信,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