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理论在高职教育实践当中的应用

2014-04-29 01:06赵焕红董红
中国市场 2014年31期

赵焕红 董红

[摘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走向市场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促进高职院校主动应变市场变化,必须从行政驱动和利益激励多个方面入手。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高职发展要让学校走向市场,探讨了多个投资主体加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对多投资主体的院校进行公司制的管理,特别提出对院校间专业设置的适当行政干预,以保证整个人才市场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理论;高职教育实践;产业化集团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71-02

1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现状

供应链管理又称为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当今国际上关于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最新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关于SCM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哈佛商学院的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距今已经30多年,这30多年供应链理论得以迅猛发展。

成立于1996年的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将SCM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英国史兰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著名的市场营销与物流专家Martin Christopher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这样的定义: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其研究成果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我国的马士华教授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改革和优化链中各环节,达到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销售的增长、成本的降低以及投资的更加有效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组织生产和流通。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工作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运用供应链理论进行跨地区业务的组织。这种做法既为企业带来了成功,反过来也丰富了供应链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供应链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是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应用的范围在将来还会进一步扩大到非赢利机构当中。

不论企业是否意识到,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意识到供应链存在,并主动利用这种思想来优化企业行为的企业,它们的供应链是合理的,是为企业带来赢利的;而没有意识到供应链存在的企业,它们的供应链是扭曲的,是不合理的,此时供应链的不合理存在可能带来企业间绩效的冲突而相互抵消。因此,随着竞争的加剧,更好的服务意识,更快的反应速度,势必要求企业间加强合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有效地与其他供应链展开竞争。

3利用供应链理论促使高职教育走向产业化、集团化

(1)高职教育产业化的首要前提就是高职教育要走向市场化。是顺应国家战略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竞争的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高职教育要担负起上述重任,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放开地方保护主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使真正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脱颖而出。优胜的一个关键就是生源,其实就是供应链理论中的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输送上乘的原材料过来,生产才能开始。但与纯粹的企业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供应商不能理解为各地的高中,精确地说应该是各个思想高度自由而活跃的家长和学生,他们是分散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他们分析一所院校质量水平的关键就是看你的就业情况,即你的产品销售的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就会有更多优质生源涌入,供求逐渐平衡;供过于求,生源会趋于减少,最终学校关门大吉。人才的供求平衡是达到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的重要前提。

(2)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引导高职教育走向产业化

同样是2月26日的会议李总理强调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比如允许有专业特长的老师以知识入股,允许企业以可进行实训的设备入股,允许经理人以管理能力入股,允许兄弟院校间相互持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民办院校在其发展1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显现出了其独特的活力和灵活的办学模式。目前国家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民办院校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院校未来将会增加。社会力量投入到教育领域也是要讲求回报的,要进行投入产出的分析,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高职教育终将或者说正在走向产业化。产业化后的高职教育定位将更加明确,活力更足,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大展拳脚,大刀阔斧地兴利除弊。

(3)打破学校的行政序列,使其成为社会竞争的主体

随着办学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高职院校将出现。对于这类院校的管理,必须引入公司制形式。各方投资者以其出资方式和出资比例确定各自的股份额度,成立董事会,聘请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学校的运作管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市场的需求,而不是行政命令。被推向市场的学校允许有一段3年左右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完全成为独立法人,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支持应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和学校的办学后劲来区别对待。

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自身特色确定发展方向和专业构成,为避免专业的重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提高专业设置的准入门槛,以使合适的学校办合适的专业,从而将整个市场细分更加准确到位。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学校间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及师资力量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包括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建校办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涵养生源等,由于各位的市场定位不同,所以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战略合作关系。

(4)发挥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在高职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处于供应链的末端,是订单的发出方,决定着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方向。通过出让学校股份给企业,从而转变企业单纯作为人才使用者的角色,同时成为人才培养者。在这方面欧洲国家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促进企业办教育方面,需要政府对主动投身教育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方面、税收方面等进行适当政策倾斜,以提高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兆琴,郑玉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2]中国财政报评论.民办高职教育应走产业化之路,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