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鹏等
摘要鉴于近年来固原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总结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当前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农田基本建设、技术引进开发、专业机具研改、技术人员培训和试验示范宣传5个方面提出今后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问题;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S5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2871-02
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半干旱和六盘山半湿润衔接区,有着进行旱作与节水农业研究和推广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当地以覆膜种植技术为主要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推广应用已有30多年,虽然该技术具有抗旱、增产显著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农田“白色污染”问题。近年来,全市大力推广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技术,以期解决农用地膜对农田土壤的污染问题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但是,农用残膜的回收利用投入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仍有少量农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多年积累仍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随着人们对节能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改革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可降解地膜技术尚不够成熟的条件下,研究和推广具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节支增效等多重功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显得日益重要[1-2]。
1研究应用的现状
在2002年农业部开始大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动下,2005年固原市引进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開展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累计实施面积6 667 hm2。通过试验示范研究与技术改进,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固原市旱地冬小麦机械化种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其良好的增产效果、增收效益和改善生态效应等优点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认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2项技术难题,①旋耕播种技术中旋耕环节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破坏;②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技术的农药残留危害日益突出,生物防治和机械除草技术的研究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随着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超过了小麦,固原市粮食作物种植逐渐向玉米和马铃薯两大作物倾斜,同时冷凉蔬菜和牧草产业发展迅速。玉米种植分为旱作区覆膜种植和灌溉区翻耕或深旋耕平作种植2种体系。覆膜种植农艺多样化制约着中耕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发展,传统翻耕或深旋耕整地造成了冬春两季风蚀、水蚀严重,土壤耕层肥力下降。马铃薯种植有覆膜、平作和垄作种植模式,分别适应不同区域,但是耕、种、管和收环节机具进地次数多,一般在5~7次,作业累加成本高,降低了马铃薯种植效益。马铃薯种植耕整地环节仍以翻耕或旋耕为主;中耕除草环节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剂防治2种方法,近年以化学除草为主;膜上点播和收获2个环节需人工辅助,所需劳动量大,制约着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目前,固原市引进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能够达到玉米免耕播种要求的机具类型较少,机具质量可靠性低,播种质量尚达不到要求;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对苗期杂草病虫害管理提高了要求,化学农药对苗期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副作用,同时适应山区小地块作业的成熟中耕机具尚无,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应用尚未进行。马铃薯标准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现阶段推广和应用重点,而马铃薯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是今后农业技术开发研究的新课题。因此,加快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及轮作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2存在的问题
2.1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制约着技术推广和应用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区域内山地多、川地少,中小地块占耕地的多数,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人畜力作业,没有机械行驶道路,机耕作业难以实施。半干旱区年降雨量不足300 mm,首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农民不愿意接受,是制约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
2.2保护性耕作推广资金和人力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机部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奖励和人才引进机制,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推广速度慢,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2.3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种类少,机具可靠性要求高保护性耕作多数作业要由机械来完成,其专用机具种类比传统耕作机具要少,田间作业环境也比传统耕作要恶劣,机具的结构和性能一般比传统的要复杂且要求高。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核心,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目前适宜当地免耕播种技术趋于成熟的机具种类较少,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深松整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深松整地机具所需配套动力大,目前适宜中小地块的深松整地机种类少,制约着土壤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推广。
2.4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有限,保护性耕作实施缓慢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学历低,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对口人员比例小,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农机推广服务队伍建设出现了断层现象。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缺少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机会,造成专业化知识结构老化、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发展的要求,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了解掌握不够深入,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比较缓慢。
2.5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农民对保护性耕作认识不够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机具先进且技术要求高,相关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宣传与培训缺乏有效方式方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持有怀疑态度,接受态度消极、被动,农民为了求稳,不愿意单独行动,而且大部分农民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会行动。农民对新事物认识和自身素质影响着技术推广的速度。
3前景分析
①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利于新型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也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3]。②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实现节肥、节水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和增加作物产量;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持水能力和培肥地力,省工省时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土壤水蚀、风蚀,秸秆焚烧和大气污染。③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要进一步研究区域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保护性耕作的缓效肥和有机肥深施、杂草病虫害机械防控和秸秆还田利用等配套技术;要通过引进、选型、改进和提高现有保护性耕作机具,开发适宜当地区域特点的各类专用配套机具,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当地推广和应用。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固原市应抓住机遇,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技术改进和机具研发,从而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4建议和对策
4.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山地机耕条件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满足中小型农业机械行驶为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农田乡村道路建设,為农业机械安全行驶创造基础保障。同时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坡台地和山地梯田修理和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田平整度、扩大耕作面积等基本条件,为机械化作业创造前提保障。
4.2加快引进开发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引进国内外不同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建立长期试验示范点(基地),重点进行技术体系改进与试验研究,确定出适合当地主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为面上推广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引起关注和重视,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人力的投入,加快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
4.3加大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研改力度,提高机具可靠性和售后服务质量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应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机具进行试验,加大投入专项资金和技术人才进行机具研发改进,研究开发出适宜当地不同区域应用的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提高专用机具的区域适应性和技术可行性。同时要加强生产和销售企业监督管理的力度,促使其提高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的技术指导、配件供应和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质量。
4.4加强农机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升专业业务素质结合农业、农机推广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各级农业和农机部门应组织邀请国内从事研究保护性耕作农业科研院校和农机推广服务部门的农机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和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交流,为农机推广科技人员营造不断更新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氛围,也应鼓励农机推广服务技术人员积极进修,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在试验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农机推广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地更新农机专业知识,创新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研究,提升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和应用的业务水平,逐步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农业、农机科技推广人员,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和人力保障。
4.5以试验示范展示作为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的感性认识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试验示范给农民看,根据当地区域自然条件,选定代表性强和农民有意愿的区域建立试验示范点,重点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试验研究的展示区,以新技术模式节支增产和新装备先进作业的良好效果,直观地展示在农民面前,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一步做得越好,农民对新技术新装备的感性认识就越强,对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和应用就越容易接受,这也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最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董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70-71.
[2] 常旭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4(1):1-3.
[3] 张海林,高旺盛,陈阜.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6-20.